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亹亹孙吴略,人人卫霍才。
只能壁门里,目送虏群回。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表达了在动荡时代的悲哀。诗中提到的孙吴是指东吴,暗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而“人人卫霍才”则反映了人们渴望保卫国家的心情,但最终只能通过墙壁目送敌人退去,表达了一种无力感。
注释:
- 亹亹:形容声势浩大或气势汹汹的样子。
- 孙吴:指东吴,三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国家。
- 卫霍:指卫青和霍去病,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象征着军事才能。
- 壁门里:指墙壁内的一方,暗喻被困于墙内的状态。
- 虏群:指敌人或侵略者的队伍。
典故解析:
- 孙吴:三国时期的东吴政权,以孙权为首,著名的军事家如周瑜等人。
- 卫青与霍去病:他们在汉武帝时期抵抗匈奴的事迹,成为后世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胡侍,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风常以悲壮、激昂为特点,反映了明代动荡的社会背景。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明末,正值国家动乱和外敌入侵的时期,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英雄人物的怀念与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充满紧迫感的场景。开篇的“亹亹孙吴略”,通过对历史英雄的提及,唤起了读者对那段辉煌历史的追忆与感慨。接着“人人卫霍才”,则进一步强调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拜与渴望,显示出一种急迫的希望,期盼能有像卫青和霍去病那样的将领出现,来拯救国家。然而,诗的转折在“只能壁门里”中显露无遗,诗人将自己的无奈与失落倾诉而出,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力感和对敌人强大势力的恐惧。最后一句“目送虏群回”,虽是目送敌人离去,却带着一种悲凉的无奈与失落,令人深思。整首诗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交错中,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同时也反映出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奈,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亹亹孙吴略:描绘了孙吴的气势,暗示历史上英雄的壮丽与辉煌。
- 人人卫霍才:表达了人们对英雄的渴望,希望能有能力之人来捍卫国家。
- 只能壁门里:表现出身处困境的无奈,暗示无法参与历史进程。
- 目送虏群回:最终只能无力地看着敌人离去,表达深沉的失落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人人卫霍才”,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对历史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在战乱时期,个人的渺小与无力,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怀念与对现实无奈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孙吴:象征着往日的英雄气概与辉煌。
- 卫霍:代表着军事才能与勇气。
- 壁门:隐喻封闭与无助的现实。
- 虏群:象征侵略与敌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孙吴”是指哪个历史时期的国家?
- A. 汉朝
- B. 三国
- C. 唐朝
- D. 宋朝
-
“人人卫霍才”中的“卫霍”指的是哪两位将领?
- A. 诸葛亮与曹操
- B. 卫青与霍去病
- C. 李白与杜甫
- D. 李世民与武则天
-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 A. 喜悦
- B. 无奈
- C. 愤怒
- D. 幸福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春望》与《辛丑即事》: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但《春望》更多地表现出对战争的思考与对家国的深切关怀,而《辛丑即事》则更加强调个人的无力感。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