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新堤舟夜
作者: 张问陶 〔清代〕
六诏亲庭远,三巴归路长。
全家寄江汉,独客近潇湘。
天与无根蒂,人谁足稻粱。
牢愁争万古,慷慨意难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远离家乡,感受到的孤独与惆怅。诗中提到“六诏亲庭远”,意指亲人远在六诏之地(今越南一带),与家乡的距离遥远;“三巴归路长”则形容归乡的路途漫长。诗人寄情于江汉一带,却独自一人身处潇湘,感到孤独。接着,诗人感慨天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同无根的禾苗,生活的艰难与无奈让人倍感忧愁。最后,诗人表达了长久的忧愁与慷慨的情怀,难以忘怀。
注释:
- 六诏:指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部落,表示遥远的距离。
- 三巴:指今天的巴蜀地区,暗示归乡的路途很远。
- 江汉:指长江和汉江,象征着家乡。
- 潇湘:指湘江、潇水,表示诗人身处的地域。
- 稻粱:指粮食,象征生活的基本需求。
- 牢愁:指深重的忧愁。
- 慷慨:指豪放的情感与气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问陶,清代诗人,字子休,号问陶,擅长诗词与散文,作品多描写自然和人情,情感真挚,语言优美。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张问陶身处他乡时,抒发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对生活艰辛的感慨,反映了清代社会的动荡与诗人的个人遭遇。
诗歌鉴赏:
《新堤舟夜》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的开头就以“六诏亲庭远,三巴归路长”引入,直白地描绘了与家人相隔遥远的孤独感。接着“全家寄江汉,独客近潇湘”展现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寂,仿佛在向读者传达一种无助与失落。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天与无根蒂,人谁足稻粱”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与对命运的反思,似乎在问:在这无根的世界中,谁能真正拥有稳定的生活?最后的“牢愁争万古,慷慨意难忘”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永恒的忧虑,令人感同身受。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结合个人情感,使得诗人所表达的思乡之情愈发深沉。诗中每一句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理,既有对家乡的眷恋,也有对人生的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六诏亲庭远:表明亲人在遥远的地方,增加了孤独感。
- 三巴归路长:点明归乡的艰辛,路途遥远。
- 全家寄江汉: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家寄托于江汉地区。
- 独客近潇湘:强调孤单,身处潇湘却感到孤寂。
- 天与无根蒂:疑问命运与生活的无常,生活不稳定。
- 人谁足稻粱:感慨生活的艰辛,粮食都难以解决。
- 牢愁争万古:表达深重的忧愁,似乎永无止境。
- 慷慨意难忘:情感热烈,难以忘怀的慷慨之情。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六诏亲庭远,三巴归路长”,相对的词语增强了韵律感。
- 比喻:如“天与无根蒂”,通过比喻说明生活的无根。
- 排比:通过排列相似结构的句子增强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思乡情绪与对生活的感慨展开,表达了对家庭的思念与人生无常的悲叹。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六诏:远方的亲情,象征着遥不可及的思念。
- 三巴:归乡的艰辛,象征人生道路的曲折。
- 江汉与潇湘:水的意象,象征着流动与变迁的生活。
- 稻粱:生活的基本需求,象征着生活的重担。
- 牢愁:沉重的忧愁,象征着长久的心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江汉”主要指什么? A. 家乡
B. 亲人
C. 生活
答案:A -
“六诏亲庭远”中的“六诏”指的是? A. 亲人
B. 少数民族部落
C. 归乡的路
答案:B -
诗人通过哪一句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 A. 天与无根蒂
B. 全家寄江汉
C. 牢愁争万古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同样表达思乡情,但更多表现友情与离别之情。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通过历史意象表达对过往的思考,情感更为豪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传》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基础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