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落日春江上,无人倚杖时。
私蛙鸣鼓吹,官柳舞腰支。
猎远频翻臂,渔深数治丝。
我犹无彼是,风岂有雄雌。
白话文翻译
在春天的江面上,落日的余晖洒下,周围无人支着拐杖静坐。私家蛙声如同乐器的鼓声,官家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摆着纤细的腰肢。远处打猎的人频频挥动手臂,深水中的渔夫认真地收网。我仍然无法与他们相提并论,风又怎会分出雌雄呢?
注释
- 落日:日落、夕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美。
- 倚杖:支着拐杖,表明年老或疲惫的状态。
- 私蛙:私家蛙叫声,象征自然的声音。
- 官柳:指的是官家种植的柳树,形态优美。
- 猎远:远处打猎,动作频繁。
- 渔深:深水中捕鱼,显示渔夫的专注与技能。
- 我犹无彼是:我仍然无法与他们相提并论,表达孤独感。
- 风岂有雄雌:风没有性别,暗喻自然界的无差别与自由。
典故解析
- 春江:春天的江水,通常象征生机与活力,是许多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 官柳:可见古代文人对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柳树在中国文化中常与离别、柔美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潘大临,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一个春日傍晚,诗人独自一人,感受自然的宁静与孤独,反映了他对生命与自然的思考。
诗歌鉴赏
《江间作》是一首描绘春日江边景色的诗,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个人的孤独与对生活的思考。诗的开头以“落日春江上”引入,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接着“无人倚杖时”则显示出一种孤独的状态,仿佛时光在此刻静止,只有自然的声音在耳边回响。私蛙的鸣叫与官柳的舞动形成对比,前者显得自由而自然,而后者则有一种被人驯化的感觉。猎人和渔夫的身影在远处出现,诗人通过他们的动作传达出生活的忙碌与实践。
最后一句“我犹无彼是,风岂有雄雌”则是全诗的情感升华,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在自然与社会中所感受到的渺小与无助,风的无性别象征了自然的无私与包容。整首诗不仅仅是一幅春江景象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深处的独白,表达了对人生、自然及其关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落日春江上:描绘了一个春天的傍晚,落日的美丽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无人倚杖时: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周围并没有人陪伴。
- 私蛙鸣鼓吹:蛙声如同乐器,生动形象,增加了自然的生气。
- 官柳舞腰支:柳树在风中摇摆,象征着柔美与生命的活力。
- 猎远频翻臂:描绘远处猎人忙碌的景象,表达生存的状态。
- 渔深数治丝:渔夫在深水中捕鱼,显示出对生活的专注。
- 我犹无彼是:诗人感到自己与这些人相比的渺小与孤独。
- 风岂有雄雌:自然的无差别与包容,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蛙声比作鼓声,增强了音响效果。
- 拟人:柳树“舞腰”,赋予植物以人的动作,使其生动形象。
- 对仗:如“猎远频翻臂,渔深数治丝”,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江的宁静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生命的思考。诗人通过自然景象与人类活动的对比,反映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奈与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落日: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春江:代表生机与活力,也象征着诗人的内心情感。
- 蛙鸣:自然的声音,象征生命的活力。
- 柳树:柔美的象征,常与离别和思念相关。
- 猎人与渔夫:象征着人类在自然中生存的努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落日春江上”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景?
A. 夜晚的孤独
B. 春天的宁静
C. 夏天的热闹 -
“我犹无彼是”中的“彼”指的是谁?
A. 自己
B. 猎人和渔夫
C. 柳树 -
诗中提到的“风岂有雄雌”表达了什么思想?
A. 自然的性别差异
B. 自然的无差别与包容
C. 风的力量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对比潘大临的《江间作》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象,但前者更关注个体的孤独与反思,后者则表现了对壮丽景色的赞美与豪情。王之涣的诗歌情感更为激昂,而潘大临则在宁静中寻求内心的平和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诗宋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