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台寺三首》

时间: 2025-01-19 19:58:40

峨嵋前约已成空,风雨萧萧送暮钟。

何用忘机来问话,不如松下谒痴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峨嵋前约已成空,风雨萧萧送暮钟。何用忘机来问话,不如松下谒痴龙。

白话文翻译:

峨嵋山前的约定已经成空,风雨交加中传来暮钟的声音。何必用忘却机巧的心态来问话,不如到松树下拜访那痴心不改的龙。

注释:

  1. 峨嵋:指峨嵋山,位于四川,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2. 前约:之前的约定。
  3. 萧萧:形容风雨声。
  4. 暮钟:傍晚的钟声。
  5. 忘机:忘却世俗的机巧,指超脱世俗的心态。
  6. 谒:拜访。
  7. 痴龙:传说中的龙,此处可能指坚守某种信念或理想的人。

典故解析:

诗中的“痴龙”可能源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龙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着权力和智慧,而“痴龙”则可能指那些虽然智慧非凡但仍坚守初心、不随波逐流的存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此诗可能是在表达对过去约定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超脱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张耒经历了某种失望或变故后所作,表达了对过去美好约定的怀念,以及对现实世界的超脱和寻求内心宁静的愿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风雨中的暮钟声和松下谒龙的意象,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寻求内心宁静的情感。诗中的“峨嵋前约已成空”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约定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失望。而“风雨萧萧送暮钟”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氛围感。最后两句“何用忘机来问话,不如松下谒痴龙”则体现了诗人对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超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词解析:

  1. “峨嵋前约已成空”:这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约定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失望。峨嵋山作为佛教圣地,也隐含了诗人对精神寄托的寻求。
  2. “风雨萧萧送暮钟”:通过风雨和暮钟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氛围感,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超脱。
  3. “何用忘机来问话”: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世俗机巧的厌倦,以及对超脱世俗的向往。
  4. “不如松下谒痴龙”:通过松下谒龙的意象,体现了诗人对回归自然、寻求内心宁静的向往。

修辞手法:

  1. 比喻:“痴龙”比喻那些坚守初心、不随波逐流的存在。
  2. 拟人:“风雨萧萧送暮钟”中的“送”字赋予了风雨和暮钟以人的行为,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现实的超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通过风雨中的暮钟声和松下谒龙的意象,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寻求内心宁静的情感。

意象分析:

  1. 峨嵋山:佛教圣地,象征精神寄托。
  2. 风雨:象征现实的艰难和诗人内心的孤寂。
  3. 暮钟:象征时间的流逝和诗人对过去的怀念。
  4. 松下谒龙:象征回归自然、寻求内心宁静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痴龙”象征什么? A. 智慧非凡但坚守初心的存在 B. 世俗的机巧 C. 时间的流逝 D. 现实的艰难

  2. 诗中的“风雨萧萧送暮钟”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现实的失望 B. 对过去的怀念 C. 内心的孤寂和超脱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1. A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
  2.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寻求内心宁静的情感。

诗词对比:

张耒的这首诗与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都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但张耒的诗更侧重于超脱世俗、寻求内心宁静的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和创作背景。
  2.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张耒的诗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