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申之以诗为别苏明父郭逢叔各有和章谨复用》

时间: 2024-12-29 17:15:53

见远亭边送落晖,菁山挽我作睽违。

连年走俗为贫仕,一日投闲恐富归。

谷水为官轻似底,苕溪转櫂疾於飞。

羽觞捧剑无人问,怅望如今束广微。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见远亭边送落晖,
菁山挽我作睽违。
连年走俗为贫仕,
一日投闲恐富归。
谷水为官轻似底,
苕溪转櫂疾於飞。
羽觞捧剑无人问,
怅望如今束广微。

白话文翻译

在远方的亭子旁送走夕阳,
菁山挽留我,使我感到离别的惆怅。
多年追逐世俗而成为贫士,
一日闲暇,恐怕就会回归富贵。
谷水作为官职轻得像底部,
苕溪的橹声比飞更快。
举杯邀剑却无人问津,
如今只感到自己的渺小。

注释

  • :夕阳,光辉。
  • 菁山:指青翠的山。
  • 睽违:相隔、离别。
  • 走俗:追逐世俗,追求世俗的名利。
  • 投闲:辞去官职,闲居。
  • 谷水:溪水,流动的水。
  • 苕溪:地名,这里指一种水流。
  • 羽觞:盛酒的杯子。
  • 捧剑:手持剑,象征豪情壮志。
  • 束广微:束缚自己的微小,感到渺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葛立方,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常表现出对仕途的反思与对自然的热爱,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送别朋友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感伤以及对仕途与生活的深刻思索。在当时,士人多追求功名利禄,而诗人则反思这种追求的意义,体现出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理想的向往。

诗歌鉴赏

葛立方的《崔申之以诗为别苏明父郭逢叔各有和章谨复用》不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首富含哲理的抒情诗。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开头两句“见远亭边送落晖,菁山挽我作睽违”,在夕阳落下的背景中,诗人感受到离别的愁绪,菁山的挽留则是对友情的珍视,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共鸣。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反思自己多年追逐世俗的生活,成为了贫士,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理想的渴望。“一日投闲恐富归”,流露出诗人对官场的失望与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提到“谷水为官轻似底”,展现了诗人对仕途的批判,官职的轻浮与不实让人感到失落。

结尾两句“羽觞捧剑无人问,怅望如今束广微”,更是将个人的无奈与渺小感推向高潮,诗人手持酒杯与剑,却无人问津,体现了对自身价值的质疑与对命运的无力感。这首诗既有对友情的珍惜,也有对人生境遇的深切反思,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见远亭边送落晖:在远处的亭子边,送走夕阳,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来临。
  2. 菁山挽我作睽违:青翠的山似乎在挽留我,表达了对离别的不舍。
  3. 连年走俗为贫仕:多年追逐世俗名利,结果成为贫士,反映出对现实的无奈。
  4. 一日投闲恐富归:一旦辞去官职,反而害怕回归富贵,显示出对功名的消极态度。
  5. 谷水为官轻似底:官职轻如谷水,表明对官场的不屑。
  6. 苕溪转櫂疾於飞:苕溪的桨声比飞还快,表现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7. 羽觞捧剑无人问:手持酒杯与剑,无人问津,表达孤独与无奈。
  8. 怅望如今束广微:如今感到自己渺小,内心的失落感强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谷水为官轻似底”,形象地表现出对官场的轻视。
  • 拟人:菁山挽留,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了离别的氛围。
  • 对仗:全诗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离别、人生追求与内心独白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惜、对仕途的反思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情感深邃而真挚,反映了个体在社会中的渺小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远亭:象征着人生的归宿与离别。
  • 菁山:代表着自然的美好与友情的温暖。
  • 谷水:象征着清澈与淡泊,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看法。
  • 羽觞:象征着豪情与理想,但也暗示着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题

  1. 诗中“见远亭边送落晖”的意境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离别的愁绪
    • B. 友情的温暖
    • C. 自然的美丽
    • D. 官场的浮华
  2. “苕溪转櫂疾於飞”在表达什么情感?

    • A. 对官场的向往
    • B. 对自然的热爱
    • C. 对自由的渴望
    • D. 对生活的无奈

答案

  1. A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 比较葛立方的《崔申之以诗为别》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均涉及送别,但葛立方更强调个人的内心挣扎与对人生的反思,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景色与友情的描写,反映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