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三首 其二》
时间: 2025-01-19 18:59: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偈三首 其二》
作者: 释祖珠 〔宋代〕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沥尽野狐涎,趯翻山鬼窟。
平田浅草里,露出焦尾大虫。
太虚寥廓中,放出辽天俊鹘。
阿呵呵,露风骨。
等闲拈出众人前,毕竟分明是何物。
白话文翻译:
这不是心,也不是佛,更不是任何物质。
耗尽了野狐的口水,翻动了山鬼的洞穴。
在平坦的田野和浅草之间,露出了焦尾的大虫。
在广阔的虚空中,放出了天际的俊猛的鹘。
啊哈,展现出真正的风骨。
随便拿出来给大家看,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注释:
- 心:指人的内心、意识。
- 佛:释迦牟尼,佛教的创始人,象征智慧和觉悟。
- 物:指世间的物质、现象。
- 野狐涎:比喻虚假的言辞或表象。
- 焦尾大虫:可能是指一种丑陋的生物,象征低劣的东西。
- 辽天俊鹘:指一种优雅的猛禽,象征高尚的追求和理想。
- 露风骨:显露出真实的本质和风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释祖珠,宋代高僧,著名的禅宗大师,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禅风著称。其作品多探讨佛理与人生哲学,风格简练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诗作产生在禅宗盛行的时代,反映了对心灵和存在的深刻思考。作者通过对“心”、“佛”、“物”的探讨,试图揭示真实和虚幻之间的界限,表现了对世俗的超脱。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心”、“佛”、“物”的辩证思考,探索了存在的本质和人们对真实的追求。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营造出一种超脱的意境。开头的“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设定了一个哲学的基调,明确表达了对传统观念的质疑。接着,作者用“沥尽野狐涎”来形象化虚假的言辞,揭示了表面现象的欺骗性。
诗中提到的“焦尾大虫”和“辽天俊鹘”,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象征低劣和卑微,后者则代表高尚和理想。这种对比不仅强化了诗的主题,同时也引导读者在世俗与超脱之间进行思考。最后一句“等闲拈出众人前,毕竟分明是何物”则引发了对真实本质的深刻追问,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整首诗不拘一格,意象丰富,思想深邃,展现了禅宗的哲理智慧,给人以启发和反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否定传统的心、佛、物的概念,表示追求更深层的真实。
- “沥尽野狐涎,趯翻山鬼窟”:用荒唐的比喻抨击虚假,揭示深藏的真相。
- “平田浅草里,露出焦尾大虫”:展现卑微、丑陋的生物,象征低劣的事物。
- “太虚寥廓中,放出辽天俊鹘”:描绘一种高尚理想,象征追求的目标。
- “阿呵呵,露风骨”:展现真实的自我和气质。
- “等闲拈出众人前,毕竟分明是何物”:质疑人们对真实的理解,留下思考的余地。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虚假与野狐涎相提并论,增强调侃的效果。
- 对比:焦尾大虫与辽天俊鹘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主题。
- 反问:最后一句设问,引导读者思考。
-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核心思想在于揭示真实与虚幻之间的辩证关系,表达了对世俗价值观的超脱和反思,体现了深邃的禅宗智慧。
意象分析:
- 心:内心的真实与觉悟。
- 佛:象征智慧与觉醒。
- 物:世俗的存在与表象。
- 焦尾大虫:象征低劣、卑微的存在。
- 辽天俊鹘:象征理想与崇高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焦尾大虫”象征什么? A. 高尚的理想
B. 低劣的存在
C. 内心的真实
D. 世俗的物质 -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A. 质疑传统观念
B. 肯定存在的多样性
C. 赞美世俗生活
D. 强调情感的重要性
答案: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无门关》:探讨禅宗思想的经典作品。
- 《心经》:简洁明了的佛教经典,反映了空与有的哲学。
诗词对比:
- 释白居易的《问佛》与释祖珠的《偈三首 其二》都涉及了对佛理的探讨,但前者侧重于对佛教教义的理解,而后者则是对存在本质的深刻反思。两者在风格上各有特色,前者较为平实,后者则富有哲理性和隐喻性。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对宋代诗人及其作品的全面分析。
- 《禅宗思想与文学》:探讨禅宗在文学中的表现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