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轩窗四面开,风送海云来。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蜗涎明石凳,蚁阵绕山台。此际衣偏湿,熏笼著麝煤。
白话文翻译:
四面窗户都打开,清风送来海上的云彩。一阵春雨催促花开,几声雷声惊动了春天的虫鸣。蜗牛的涎液沾湿了明亮的石凳,蚂蚁的队伍环绕着山台。这时我的衣服有些湿了,熏香的笼子里散发着麝香的气味。
注释:
- 轩窗:指开阔的窗户。
- 海云:海上的云,形容风的清新与自然的气息。
- 催花雨:春天的细雨,促进花朵开放。
- 惊蛰雷:春雷,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万物复苏。
- 蜗涎:蜗牛的分泌物,形容晶莹剔透的石凳。
- 蚁阵:蚂蚁的队伍,描绘生动的自然景象。
- 熏笼:熏香的笼子,用于散发香气。
典故解析:
- 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适合描写春季的生机勃勃。
- 麝煤:指用麝香熏制的煤,形容气味芬芳,常用于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场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允平,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作品多以自然景观和生活情趣为题材,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细节的观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春季,诗人身处山房,借助自然景象表达对春天的感受,反映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山房》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自然的和谐美。开篇四面窗户的开放,象征着诗人心胸的开阔与对外界的热情接纳,随之而来的风与海云则营造出一幅宁静而又生动的自然画面。接下来的“催花雨”和“惊蛰雷”则暗示了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诗人用声音和气象描绘出了春的动感。
“蜗涎明石凳,蚁阵绕山台”两句中的蜗牛和蚂蚁,恰如其分地体现出自然界的细腻与生动,蜗牛的涎液在石凳上留下的痕迹,仿佛是时间的印记,而蚂蚁的队伍则展现了生命的繁忙与活力。
最后一句“此际衣偏湿,熏笼著麝煤”则将诗人自身的感受融入其中,湿润的衣服和熏香的气味让人感受到春雨带来的清新与温暖。整首诗在自然景象与个人感受之间达成了和谐的统一,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轩窗四面开:窗户四面打开,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开放态度。
- 风送海云来:微风送来海上的云彩,营造出清新自然的氛围。
- 一阵催花雨:春雨细腻,催促花朵绽放,体现春天的生机。
- 数声惊蛰雷:春雷声响,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
- 蜗涎明石凳:蜗牛的分泌物沾湿了石凳,描绘出自然界的细腻。
- 蚁阵绕山台:蚂蚁的队伍环绕着山台,生动展现生命的活力。
- 此际衣偏湿:此时衣服有些湿,反映出自然与人的亲密接触。
- 熏笼著麝煤:熏香的笼子里散发着香气,营造出温暖的生活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现象和人情感结合,生动形象。
- 拟人:自然元素如春雨、春雷被赋予感情,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在“蜗涎明石凳,蚁阵绕山台”中,形成了和谐的对称关系。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春天的热爱与赞美,表达出一种悠闲自在、与自然合一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人对自然的感悟与亲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轩窗:象征开放与自由。
- 海云:代表着自然的广阔与无边。
- 催花雨:象征着生命力的复苏。
- 惊蛰雷:暗示着春天的到来与万物复苏。
- 蜗涎:体现自然的细腻与温柔。
- 蚁阵:象征着生命的繁忙与团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惊蛰雷”指的是哪个季节?
- A. 夏季
- B. 秋季
- C. 春季
- D. 冬季
-
填空题:诗中“蜗涎明石凳”描绘了蜗牛的__在石凳上。
-
判断题:诗人对春天的描写是通过声音和气象来表现的。(对/错)
答案:
- C. 春季
- 分泌物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夜泊牛斗星》
诗词对比:
比较陈允平与王维的作品,两位诗人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自己的情感。陈允平的《山房》侧重于春天的生机与细腻,而王维的《山居秋暝》则表现出秋天的宁静与深邃,展示了他们对自然不同季节的感悟与理解。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春天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