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池上对月五首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方士诳三郎,蟾宫事涉茫。
至尊宜夕月,安敢问霓裳。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月亮和幻影的思考。方士(掌握方术的人)欺骗了三郎(指代某个年轻人),在蟾宫的事情上显得模糊不清。至尊(指代天上的神仙)在这明亮的月夜里,怎敢去询问霓裳(仙女的衣裳)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方士:指掌握道术的人,通常与道教有关。
- 三郎:通常指年轻男子,可能是一位追求真理的青年。
- 蟾宫:传说中月亮上的宫殿,常与嫦娥相关。
- 至尊:尊贵的神明或人物。
- 霓裳:用以形容华美的衣服,常与仙女有关。
典故解析:
- 蟾宫传说:传说嫦娥居住在月亮上的蟾宫,与月亮的神秘性相关。
- 霓裳羽衣:出自古代诗歌,象征着美丽与高贵的服装,通常与仙女的形象联系在一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仲明,号白云,宋代诗人,擅长古诗和词。其作品多描绘山水、抒发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期,诗人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理想与追求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月亮为背景,融合了神话与现实,展现了作者对人世间幻影与理想追求的深刻思考。开头提及方士和三郎,既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道教文化的崇拜,也揭示了人们对真理的追求与迷惘。月亮的明亮与蟾宫的神秘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人们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却又无从把握。
“至尊宜夕月”一句,表现了对于自然与神明的敬畏。诗中提到的“霓裳”,不仅是美的象征,更是对理想境界的渴望。然而,这种渴望在现实中却常常显得遥不可及。整首诗在清冷的月光下,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忧伤,似乎在提醒人们:即使再美的理想,也需要面对现实的考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方士诳三郎”:方士以虚假之言欺骗年轻人,暗示着对真理的误解和追求中的迷茫。
- “蟾宫事涉茫”:蟾宫的事情显得模糊不清,反映了对理想的追求中存在的迷惑与不确定性。
- “至尊宜夕月”:在这明亮的月光下,神明的存在显得更加尊贵,也暗示追求理想的崇高。
- “安敢问霓裳”:面对如此美丽而不可及的理想,谁敢轻言询问?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的追求比作对月亮的向往,突显其遥远与不易。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月亮与理想人格化,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反映出人们在追求真理与美好生活过程中的迷惘、渴望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着理想、追求与纯净。
- 蟾宫:神秘而遥远的理想境地。
- 霓裳:美丽、华贵的象征,代表理想中的美好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方士”在诗中指代什么?
A. 年轻人
B. 掌握方术的人
C. 神明 -
“蟾宫”象征什么?
A. 地狱
B. 月亮上的宫殿
C. 人间的繁华 -
诗中提到的“霓裳”代表了什么?
A. 现实生活
B. 理想与美好
C. 无奈与悲伤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以月亮为主题,表达思乡之情。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描绘月夜情景,反映人情冷暖。
诗词对比:
- 比较刘克庄的《池上对月五首》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皆以月亮为诗中意象,但刘克庄更关注于人与理想之间的矛盾,而李白则更多表达了对乡愁的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古代诗词解读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