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别大参二首》
时间: 2025-01-01 11:44:29意思解释
挽别大参二首
原文展示:
早年公已阿戎知,
几与征西履屐随。
百六椽间无足纪,
二三子侧每相思。
重来荆渚平生若,
宁复苕溪一见之。
哀此哲人今已矣,
诗兮岂但哭吾私。
白话文翻译:
早年时大家都知道阿戎,
几次与他一起走西征的路。
百六椽之间没有足够的记录,
二三位朋友在一旁总是思念。
重回荆渚,仿佛一生如故,
再也不可能在苕溪见到他了。
哀叹这位哲人如今已去世,
诗歌难道只是为我个人悲痛而作?
注释:
- 阿戎:指的是一位朋友或友人,诗人对他的怀念。
- 征西:指西征之地,可能是指战斗或探险的地方。
- 百六椽:指房屋的构件,此处表示空旷或无足迹的地方。
- 荆渚、苕溪:都是地名,代表着诗人与友人曾经相聚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曾伯,南宋时期的诗人,生于公元12世纪。他的诗风受到唐诗的影响,尤其擅长抒发情感,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李曾伯失去朋友大参之际,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怀念与哀伤,同时反映了宋代士人之间深厚的友情与人文关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回忆与大参的交往,表现出深厚的友谊和对逝去时光的惋惜。诗人在开头提到“早年公已阿戎知”,用“早年”一词引导读者进入回忆的境域,显现出时光流逝带来的无奈和思念之情。接下来的“几与征西履屐随”,描绘了与友人一起冒险的情景,顿时让人感受到那种生动的友谊。
“百六椽间无足纪”显示了生活的平淡与缺乏记载的遗憾,而“二三子侧每相思”则传达出对故友的无尽思念。诗人在重回荆渚时,已经无法再与老友相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情感的冲击。
最后两句“哀此哲人今已矣,诗兮岂但哭吾私”,不仅表达了对大参的哀悼,更升华到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暗示诗歌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也是对世人的一种呼唤,反映出诗人对友谊与生命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早年公已阿戎知:回忆过去,提到大家都知道阿戎。
- 几与征西履屐随:回想与他一起征战的日子。
- 百六椽间无足纪:感叹生活的简单和未被记录的日子。
- 二三子侧每相思:朋友们总是在一旁怀念。
- 重来荆渚平生若:重回故地,仿佛一切如旧。
- 宁复苕溪一见之:再也无法相见于苕溪。
- 哀此哲人今已矣:哀叹这位哲人已去世。
- 诗兮岂但哭吾私:诗歌的意义不仅在于个人的悲伤。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百六椽间无足纪,二三子侧每相思”。
- 反复:通过对“重来”和“再见”的反复强调时间的流逝与失去。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友人的怀念,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友谊的珍视和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意象分析:
- 荆渚:象征着昔日的美好回忆。
- 苕溪:代表着友谊的见证之地。
- 哲人:象征智慧与人性之光,强调失去的沉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提到的“阿戎”指的是? A. 战友
B. 朋友
C. 家人
答案:B -
“二三子侧每相思”中的“二三子”指的是? A. 诗人的家人
B. 诗人的朋友
C. 诗人的同事
答案:B -
诗中反复提到的地名是? A. 荆渚
B. 苕溪
C. 两者都有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亲友的深切怀念,两者都通过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对友情的珍视。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曾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