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大目寺》

时间: 2025-01-01 13:10:01

笋舆度危岭,兰若响疏磬。

满院修竹深,参天古松劲。

林光静猿心,花气和鸟性。

石龛爇沈檀,香散微风定。

我来礼瞿昙,尘心一时净。

意思解释

过大目寺

原文展示:

笋舆度危岭,兰若响疏磬。
满院修竹深,参天古松劲。
林光静猿心,花气和鸟性。
石龛爇沈檀,香散微风定。
我来礼瞿昙,尘心一时净。

白话文翻译:

坐着竹筏穿越险峻的山岭,寺中的空灵悠扬的磬声在兰亭中回荡。
满院的修竹郁郁葱葱,古松挺拔,直入云天。
树林的光影宁静,猿猴的心情也随之安静,花香弥漫,鸟儿的性情也变得柔和。
石龛中焚烧着沉香,香气随着微风飘散,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味。
我来到这里拜访佛祖瞿昙,尘世的心情在这一刻变得纯净。

注释:

  • 笋舆:竹筏,指用竹子做的船。
  • 危岭:险峻的山岭。
  • 兰若:指寺院或佛教道场。
  • 疏磬:稀疏的磬声,即寺院中敲击的磬音。
  • 修竹:生长茂盛的竹子。
  • 参天:直插云天的意思。
  • 猿心:猿猴的情绪,象征自然的宁静。
  • 沈檀:沉香木,常用于焚香。
  • 瞿昙:释迦牟尼佛的别称,指佛教的创始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湘南(生卒年不详)是清代的一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诗作多涉及山水、佛教题材,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黄湘南游览大目寺时,表达了他在幽静的寺院中感受到的宁静与神圣。大目寺作为一个佛教圣地,给人以心灵的洗涤和沉静的体验。

诗歌鉴赏:

《过大目寺》是一首描写自然与佛教文化交融的诗作。诗中通过对大目寺环境的细致描绘,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佛教的敬仰。从“笋舆度危岭”开始,诗人以竹筏穿越险峻的山岭,便给予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伴随着兰亭中回荡的磬声,渲染出一种空灵的氛围。

接下来,诗人描写了院中修竹的深邃与古松的挺拔,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与寺庙的幽静。“林光静猿心”,则是通过对光影与动物情绪的描写,传达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香气四溢的场景,进一步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仿佛时间在此凝滞。

最后,“我来礼瞿昙,尘心一时净”,诗人通过对佛祖的礼拜,表达了在此刻内心的升华与净化,突显出佛教文化的深邃与宁静。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反映出诗人对生命、自然和宗教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理性。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笋舆度危岭:坐竹筏穿越险峻的山岭,展现出旅途的艰险与探索的精神。
    • 兰若响疏磬:寺院中兰草环绕,磬声悠扬,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满院修竹深:院内竹子郁郁葱葱,象征着生命的生机与自然的美好。
    • 参天古松劲:古松参天,寓意着坚韧和长寿,象征着生命的力量。
    • 林光静猿心:林间的光影宁静,猿猴的心情也随之平静,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 花气和鸟性:花香弥漫,鸟儿的性情变得温和,表现出环境对生命的影响。
    • 石龛爇沈檀:焚烧香木,营造出一种神圣的氛围。
    • 香散微风定:香气在微风中飘散,增添了寺院的神秘感。
    • 我来礼瞿昙:表达了对佛祖的敬仰之情。
    • 尘心一时净:通过礼拜,内心的尘埃得以清净。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林光静猿心”,通过比喻表现内心的宁静。
    • 拟人:如“花气和鸟性”,赋予自然界生命的情感。
    • 对仗:如“满院修竹深,参天古松劲”,形成和谐的音律感。
  •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绘大目寺的自然环境与佛教文化的交融,表达了诗人心灵的净化与对自然的热爱,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人与宗教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 笋舆:象征自然的清新与顺畅的旅程。
  • 兰若:代表寺院的幽静与佛教文化的深邃。
  • 修竹与古松:象征生命的生机与坚韧。
  • 猿猴与鸟儿:自然界的生灵,反映出环境的和谐与宁静。
  • 沉香:象征着神圣与净化。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寺院名是什么?
      • A. 大目寺
      • B. 观音寺
      • C. 普陀寺
    2. “尘心一时净”中的“尘心”指的是什么?
      • A. 尘埃
      • B. 人的杂念
      • C. 物质的追求
    3. 诗人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佛祖的敬仰?
      • A. 书信
      • B. 礼拜
      • C. 绘画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山中杂诗》 王维
  • 诗词对比

    • 《过大目寺》与《山中杂诗》: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与内心的宁静,黄湘南的诗更注重佛教文化的影响,而王维则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研究》
  • 《佛教文化与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