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背双鸜鹆》

时间: 2025-01-01 14:42:50

牛背双鸜鹆,烟陂共入时。

草枯行解美,日晚趁群迟。

闲载宁辞远,相鸣不间雌。

初惊牧人去,飞上野桑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牛背双鸜鹆,烟陂共入时。
草枯行解美,日晚趁群迟。
闲载宁辞远,相鸣不间雌。
初惊牧人去,飞上野桑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在牛背上栖息的两只鸜鹆(即鹭鸶),它们随着烟雾弥漫的山坡而共处于这个时节。草地已然枯黄,行走起来显得不再美丽,而黄昏时分,它们却随着群鸟慢慢归去。闲适的它们不愿意离开远方,彼此对鸣,毫不干扰雌鸟。最初是因为牧人离去而受到惊吓,它们飞到野生的桑树枝上栖息。

注释:

  • 牛背双鸜鹆:牛背上有两只鸜鹆,鸜鹆是一种水鸟,喜欢栖息在湿地。
  • 烟陂:烟雾缭绕的小山坡,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
  • 草枯行解美:草地已经枯黄,行走在上面就显得不再美丽。
  • 日晚趁群迟:黄昏时分,鸟群慢慢归巢。
  • 闲载宁辞远:闲适的状态不愿意离开远方。
  • 相鸣不间雌:彼此鸣叫,却不打扰雌鸟。
  • 初惊牧人去:最初是因为牧人离去而受到惊吓。
  • 飞上野桑枝:它们飞上了野生的桑树枝上栖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1060),字子丰,号梦溪,宋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他在诗歌上有很高的造诣,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梅尧臣晚年期间,反映了他对宁静田园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诗中描绘的鸜鹆在牛背上栖息的场景,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

诗歌鉴赏:

《牛背双鸜鹆》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诗中牛背上的鸜鹆,象征着自然界的纯净与美好,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通过“烟陂”、“草枯”等描写,诗人不仅展示了自然的变化,也反映了生命的无常和时光的流逝。尤其是在“闲载宁辞远”一句中,诗人表现了对远方生活的向往,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凑,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刻画,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鸜鹆在自然中的自由与悠闲,仿佛置身于这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中。诗的结尾,通过鸜鹆因惊吓而飞上桑树的描写,增添了一丝生动的动态感,也让人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牛背双鸜鹆:描绘了牛背上栖息的两只鸜鹆,表现出自然的和谐。
  2. 烟陂共入时:描写了在烟雾弥漫的山坡中,鸜鹆与时节的融合。
  3. 草枯行解美:草地枯黄,行走在上显得不再美丽,反映了季节的变化。
  4. 日韩趁群迟:黄昏时分,鸜鹆与其他鸟儿一同归巢,展示了自然的规律。
  5. 闲载宁辞远:鸜鹆悠闲,不愿意离开远方,表现了对自然的向往。
  6. 相鸣不间雌:彼此鸣叫,却不打扰雌鸟,体现了自然的和谐。
  7. 初惊牧人去:因牧人离去而受到惊吓,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8. 飞上野桑枝:最后飞到桑树上,增添了生动的动态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鸜鹆比喻为自然的象征,表现出其自由与宁静。
  • 拟人:鸜鹆的鸣叫描绘了其生动的个性,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如“闲载宁辞远,相鸣不间雌”,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景象。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牛背:象征着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 鸜鹆:代表自然界的自由与美丽。
  • 烟陂:描绘了自然景观的朦胧与诗意。
  • 野桑枝:象征着生命的生机与自然的庇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鸟类是: A. 麻雀
    B. 鸜鹆
    C. 燕子
    D. 鹤

  2. 诗中“草枯行解美”表达的意思是: A. 草地长得很好
    B. 草地已经枯黄
    C. 草地很美丽
    D. 草地上有很多动物

  3. 诗人通过哪一句表现了对自然的向往? A. 牛背双鸜鹆
    B. 闲载宁辞远
    C. 飞上野桑枝
    D. 初惊牧人去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 杜甫《旅夜书怀》

诗词对比: 梅尧臣的《牛背双鸜鹆》与王维的《鹿柴》都表现了自然之美,但梅尧臣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王维则通过山水的描绘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两者在表现方式上各有千秋,但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