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科桑持野斧,乳湿新磨刃。
繁蘖一去除,肥条更丰润。
鲁叶大如掌,吴蚕食若骏。
始时人谓戕,利倍今乃信。
白话文翻译:
拿着野外的斧头在砍伐桑树,刚磨好的刀刃还带着湿润。
繁茂的枝叶去掉后,肥壮的枝条就更加丰润。
鲁地的桑叶大得像手掌,吴地的蚕吃得像骏马一样。
最开始人们认为这是一种损害,结果现在才相信这样做更有利。
注释:
- 科桑:指砍伐桑树。
- 乳湿:湿润的意思,这里形容刀刃刚磨好。
- 繁蘖:繁盛的嫩枝。
- 鲁叶:鲁地的桑树叶子。
- 吴蚕:指吴地的蚕,形容蚕的生长状态。
- 戕:损害、伤害。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鲁”和“吴”是古代中国的地名,分别指代现代的山东和江苏地区。在古代,鲁地以其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桑树资源著称,而吴地则以其优质的蚕丝闻名。诗人通过这两个地方的对比,展现了桑蚕养殖的成功和丰收的过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字圣俞,号丘壑,宋代著名诗人,擅长写景抒情,作品多描写自然和社会生活,风格质朴自然。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宋代,那时桑蚕养殖是重要的经济活动,诗人通过描绘桑树和蚕的生长,反映了农民辛勤劳动的成果以及对农业生产的观察与思考。
诗歌鉴赏:
《和孙端叟蚕具十五首 其五 科斧》描绘了桑树的砍伐与蚕的喂养,展现了自然与农业的和谐关系。诗中开头两句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展现了农民使用工具的细致与专注:湿润的刀刃,象征着刚磨好的锋利与新鲜,暗示着农业生产的活力与希望。接着,诗人从桑树的生长状态入手,强调了去掉繁茂枝叶后,能够促进新枝条的丰润生长,生动地展示了农业管理中的智慧。
在描写桑叶与蚕的关系时,诗人用鲁叶和吴蚕的对比,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两地的桑蚕养殖特色。最后一句从最初的怀疑转变为对成功的认可,反映了人们对农业发展初期的误解与逐渐认同,展现了人们对农业科学管理的逐步理解与接受。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明快的节奏,传达了农民勤劳的精神与对丰收的期待,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科桑持野斧:描绘了农民在桑树间忙碌的景象,体现了农耕的场景。
- 乳湿新磨刃:强调了工具的锋利和新鲜,象征着开始新一轮的耕作。
- 繁蘖一去除:去掉繁茂的嫩枝,暗示着合理的管理与修剪。
- 肥条更丰润:经过修整后的桑树,呈现出更加丰厚的生长状态。
- 鲁叶大如掌:鲁地的桑叶生长茂盛,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优质的桑叶。
- 吴蚕食若骏:形容蚕的生长强壮,暗含了蚕的食量与成长速度。
- 始时人谓戕:起初人们认为这种做法是害处。
- 利倍今乃信: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开始认可这种做法的好处。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中有明显的对仗结构,如“鲁叶”“吴蚕”。
- 比喻:将桑叶比作手掌,形象生动。
- 夸张:形容蚕的生长状态,增强了生动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对农业生产的观察与思考,强调了科学管理在农业中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实践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传达出勤劳与智慧所带来的丰收。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科桑:象征着开始新一轮的耕作。
- 乳湿新磨刃:象征着工具的锋利与新鲜。
- 繁蘖:象征着生长的茂盛与生命力。
- 鲁叶:象征着优质的桑叶,代表着丰收的希望。
- 吴蚕:象征着蚕的强壮,暗示着丰收的潜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鲁叶”指的是哪个地方的桑叶?
- A. 山东
- B. 江苏
- C. 河南
- D. 河北
-
“乳湿新磨刃”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 A. 刀刃非常锋利
- B. 刀刃刚刚磨好
- C. 刀刃不再锋利
- D. 刀刃需要修理
-
诗中提到的“吴蚕食若骏”意在说明什么?
- A. 蚕的吃食量很少
- B. 蚕的生长很快
- C. 蚕的质量不高
- D. 蚕的数量减少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梅尧臣与白居易在描写农业时的不同。梅尧臣更侧重于细节的描写与实践的反思,而白居易则更倾向于表达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同情与赞美。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但都表现了对农业的热爱与对农村生活的关注。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梅尧臣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