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 乙丑九月十九日登粤秀山》
时间: 2025-01-09 00:37: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玉案 乙丑九月十九日登粤秀山
谈印梅 〔清代〕
丹台石槛芙蓉顶。秋气爽罗衣冷。
别有幽怀谁共领。天涯风景,故园霜露,难遣登临兴。
林峦三竺应槛并。回首烟霞旧游境。
何处尘襟都洗净。青山眼界,白云身世,一片斜阳磬。
白话文翻译
在丹台的石栏上,俯瞰着芙蓉花盛开的山顶,
秋天的气息使得罗衣微微发冷。
那份幽静的情怀,谁能与我一同领略呢?
天涯的风景和故乡的霜露,让我难以抑制此时的登高兴致。
林峦与三竺山相映成趣,
回首往昔,烟霞依然如故。
哪里能洗净我心中的尘埃呢?
青山的眼界,白云的身世,映照着一片斜阳的清音。
注释
- 丹台:古代宫殿的石台,象征高洁。
- 石槛:指石制的栏杆或平台。
- 芙蓉:指荷花,象征美丽的景色。
- 罗衣:轻薄的衣服,通常指秋季的衣物。
- 幽怀:指内心深处的幽静情感。
- 难遣:难以排遣。
- 尘襟:指心中的杂念和尘世烦恼。
- 烟霞:形容山间的云雾和色彩,常用来描绘自然美景。
- 磬:指古代乐器,象征清脆的音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谈印梅(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精于山水诗,擅长描绘自然风光与人生感悟。其作品多表现出淡泊明志、追求内心宁静的主题。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乙丑年九月,诗人登上粤秀山时,正值秋季,气候宜人,心中涌起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的感悟,因而写下此诗。
诗歌鉴赏
《青玉案》是一首充满秋意的山水诗,诗人在粤秀山的登高所见,唤起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深思。开篇以“丹台石槛芙蓉顶”描绘出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象,石台上生长的芙蓉花,象征着诗人幽雅的情怀和高洁的追求。接着,诗人用“秋气爽罗衣冷”描绘了秋天的寒意,这种冷意不仅是气候的反映,更是诗人内心深处的孤寂和对友情的渴望。
接下来的“别有幽怀谁共领”,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在广阔的天地之间,诗人思念着故乡,感受到一种无可排遣的情感。诗中的“天涯风景,故园霜露”,展现了他对故土的浓厚感情,同时呼应了整首诗的主题:山水游历与心灵的感悟。
最后,诗人提到“青山眼界,白云身世”,在秋日斜阳的映照下,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心之孤独的对比,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对人生的感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丹台石槛芙蓉顶:描绘了诗人登高望远的景象,设定了一个美丽的自然环境。
- 秋气爽罗衣冷:描述了秋季的气候,让人感到一丝寒意,暗示内心的孤独。
- 别有幽怀谁共领:表达诗人内心的孤寂,渴望有人能够理解他的情感。
- 天涯风景,故园霜露,难遣登临兴: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的热爱交织在一起,难以割舍。
- 林峦三竺应槛并:描绘了山水的和谐美,强调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回首烟霞旧游境:回忆往昔的游历,感慨时光的流逝和美好的记忆。
- 何处尘襟都洗净:表达了希望能够洗净内心烦恼的愿望。
- 青山眼界,白云身世,一片斜阳磬:展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表达对生命的哲思与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青山眼界,白云身世”,以自然景物比喻人生境界。
- 对仗:整首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韵律感和美感。
- 意象:诗中多用自然意象,如“芙蓉”、“青山”、“白云”,传达深邃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人在美丽的秋日中,感受到自然的宁静,同时也流露出内心的孤独和对过往的追忆,展现了人生的复杂与多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丹台:象征高洁与志向。
- 芙蓉:美丽与纯洁的象征。
- 青山:代表自然的永恒与稳重。
- 白云:象征自由与超脱。
- 斜阳:寓意时光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丹台石槛芙蓉顶”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A. 秋天的寒意
B. 美丽的自然风景
C. 诗人的孤独 -
“何处尘襟都洗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故乡的思念
B. 对自然的热爱
C. 希望能洗净内心烦恼 -
诗中提到的“青山眼界,白云身世”象征了什么?
A. 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B. 自然的美丽
C. 友情的珍贵
答案:1. B;2. C;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山中杂诗》 - 王维
诗词对比
- 《青玉案》与《登高》: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自然中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但《登高》更侧重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青玉案》则更注重于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的情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谈印梅研究》
- 《山水诗的艺术与美学》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