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作者: 辛弃疾 〔宋代〕
断崖修竹,竹里藏冰玉。
路转清溪三百曲,香满黄昏雪屋。
行人系马疏篱,折残犹有高枝。
留得东风数点,只缘娇嫩春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山园的幽静景致。高耸的悬崖上生长着修长的竹子,竹林中隐约可见冰冷的玉石。小路蜿蜒曲折,清澈的溪水流淌,傍晚的黄昏时分,香气弥漫,弥补了雪屋中的寒冷。行人将马儿系在稀疏的篱笆旁,折下几枝残花,却依然留有高大的枝条。春风轻拂,留下几缕温暖的气息,都是因为娇嫩的春天来得有些迟缓。
注释:
- 断崖:悬崖,表示高峻险峻的地势。
- 修竹:指生长得茂盛而挺拔的竹子。
- 冰玉:形容竹子在阳光下的晶莹剔透。
- 三百曲:形容溪水蜿蜒曲折,行程甚远。
- 香满:香气充盈,表示环境的美好。
- 雪屋:可能指山中或园中白色的建筑,增添了冬季的气息。
- 系马疏篱:意指行人将马匹系在稀疏的篱笆旁边,展现了宁静的乡村生活。
- 高枝:留下的枝条,象征着生命的延续。
- 东风:春风,象征着春天的气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词人、抗金名将。他的词风雄浑激昂,情感深刻,常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此词可能创作于辛弃疾隐居于南宋时期,表达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词中描绘的山园景致,或反映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辛弃疾的《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通过细腻的描写,将山园的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相结合,以创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诗的开头“断崖修竹,竹里藏冰玉”,以极具画面感的语言描绘出高耸的悬崖和修竹,展现出大自然的巍峨与灵动。同时,“路转清溪三百曲”则生动地描绘出蜿蜒曲折的溪水,给人一种流动的感觉,仿佛能听到溪水潺潺的声音。
在描写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时,词中“行人系马疏篱,折残犹有高枝”展现了行人在自然中自在的状态。尽管折下了几枝残花,却依然有高大的枝条留存,象征着生命的韧性与希望。而结尾的“留得东风数点,只缘娇嫩春迟”,则通过春风的轻拂暗示春天的到来,传递出对春天的期待与珍惜。在词中,辛弃疾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更传达了他对生命、希望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断崖修竹:高耸的悬崖上生长着修长的竹子,描绘出山的雄伟与竹的清秀。
- 竹里藏冰玉:竹林中隐约可见晶莹剔透的玉石,象征着清雅与灵动。
- 路转清溪三百曲:小路蜿蜒曲折,溪水流淌,生动展现了自然的变化。
- 香满黄昏雪屋:黄昏时分,香气弥漫,表现出宁静而美好的环境。
- 行人系马疏篱:行人将马儿系在篱笆旁,展现了和谐的田园生活。
- 折残犹有高枝: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
- 留得东风数点:春风轻拂,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 只缘娇嫩春迟:春天的到来稍显迟缓,传达出对春天的期待。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竹子比作“冰玉”,形象生动。
- 拟人:通过“留得东风数点”赋予春风生命感。
- 对仗:词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节奏感和韵律美。
-
主题思想:
- 诗词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春天的期待与珍惜,反映了作者在幽静环境中的内心思考与对生命的感悟。
意象分析:
- 断崖:象征着伟岸的自然力量,给人以安全感与震撼感。
- 修竹:象征着坚韧与清秀,富有文化内涵。
- 清溪:象征着生命的流动,带来生机与活力。
- 东风:象征着春天的温暖,预示着新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断崖修竹”描绘了哪种自然景象? a) 平原
b) 高山
c) 海洋 -
“留得东风数点”中的“东风”象征什么? a) 冬天
b) 春天
c) 秋天 -
诗中提到的“香满黄昏雪屋”表达了怎样的意境? a) 寂静
b) 温暖
c) 哀伤
答案:
- b) 高山
- b) 春天
- b) 温暖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辛弃疾的《清平乐》和李清照的《如梦令》都描绘了自然的美,但辛词更为雄浑,李词则显得细腻柔婉。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与辛弃疾的词作都体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前者更偏向于理想化的生活境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辛弃疾词选》
- 《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流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