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乙未八月偕道清泛游西湖曲院间波清露冷红藕已稀昼船荡月残荷三两麦小云团赏之》
时间: 2025-01-17 10:47: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虞美人 乙未八月偕道清泛游西湖曲院间波清露冷红藕已稀昼船荡月残荷三两麦小云团赏之
作者: 杨圻 〔清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西湖游玩时的感受。玉入睡起,愁绪何在,只觉得时光流逝已久。江边的莲花已经凋谢,冷露无声地在暗处为秋红而哭泣。卷起帘子,点燃蜡烛,船只来来往往,香气弥漫在西湖雨中。月光如水,浸润在云房之中,何处能找到那冰清玉洁的凉意。
注释:
- 玉入:指玉石,常用来比喻美好、清冷的事物。
- 流光:指光阴的流逝。
- 江莲:江边的莲花。
- 冷露:清晨的露水,象征着清冷与孤寂。
- 泣秋红:秋天的红色花朵在冷露中显得更加凄凉。
- 捲帘:卷起窗帘,为了更好地欣赏外面的景色。
- 香满西湖雨:西湖的香气弥漫在细雨中。
典故解析:
- 西湖: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象征着美丽和诗意,是许多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
- 冰肌玉骨:形容女子的肌肤如冰雪般洁白、光滑,常用于描绘美人的形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圻,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闻名。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感怀人生,常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乙未年(公元1905年),正值秋季,作者与友人游西湖,借景抒情,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虞美人》展现了清代诗人杨圻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天的清冷与凄美。开篇“玉入睡起愁何在”,以“愁”字引入,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仿佛在回忆往昔的美好时光。接着描绘江边的莲花已然凋谢,冷露无声地为秋红流泪,表现了生命的脆弱与时光的无情。
“捲帘烧烛船来去,香满西湖雨”一句,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在船上的闲适与惬意,同时也隐含着对美好时光的珍惜。最后一句“月明如水浸云房,何处冰肌玉骨自清凉”,以月光与清凉的肌肤相对照,表现出一种对清纯美好的向往与追求。
整首诗在意境上营造出一种淡雅、清幽的氛围,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玉入睡起愁何在”:在梦中仿佛入了玉,醒来后却无愁无绪,意指梦境的美好与现实的对比。
- “只觉流光改”:感叹光阴流逝,时间的变化让人感到惋惜。
- “江莲开尽野塘中”:描绘江边的莲花已然凋谢,象征着生命的无常。
- “冷露无声暗里泣秋红”:秋天的红花在冷露中,显得更加孤寂,寓意着秋天的萧条。
- “捲帘烧烛船来去”:卷起窗帘,点燃蜡烛,映衬船只的来往,营造出一种生动的场景。
- “香满西湖雨”:雨中的西湖弥漫着香气,增添了诗的意境。
- “月明如水浸云房”:月光如水,浸润在云层之中,展现了宁静而美丽的夜景。
- “何处冰肌玉骨自清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暗示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比作水,形象而生动。
- 拟人:冷露被赋予了“暗里泣”的情感,使得自然景物更具人性化。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自然的热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的思考,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
意象分析:
- 莲花:象征纯洁、美好,亦暗示着生命的短暂。
- 冷露:代表秋天的凉意,寓意孤寂与无奈。
- 月光:象征清澈与宁静,常常引发人们的思考与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江莲”指的是什么?
- A) 江边的莲花
- B) 江边的柳树
- C) 江中的鱼
-
“玉入睡起愁何在”中“玉”是用来比喻什么?
- A) 美好的梦境
- B) 现实的烦恼
- C) 生命的脆弱
-
诗中“月明如水”的意象表现了什么?
- A) 诗人的忧伤
- B) 自然的宁静
- C) 人生的无常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杨圻的这首诗与苏轼的《水调歌头》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均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苏轼的诗更多地表现了豪放与洒脱,而杨圻则更为细腻与忧伤。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研究》
- 《西湖文化与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