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铁塔荒凉院,年深失主名。
昔游基已废,今至屋皆成。
人出私钱施,僧凭愿力营。
如何榆塞上,却有未包城。
白话文翻译:
铁塔院落荒凉,经过多年的变迁失去了主人名号。
曾经游玩的基址如今已然废弃,今天到访时看到的房屋全都成了废墟。
人们用私人的金钱施舍,僧人则凭借自己的愿力来维持生活。
不知为何,在榆塞的上面,居然还有未被包围的城池。
注释:
- 铁塔:指的是一座铁塔,象征着曾经的繁华与如今的荒凉。
- 荒凉院:形容院落的荒废与冷清。
- 年深失主名:经过多年时光,失去了原来的主人和名号。
- 昔游基已废:曾经游玩的地方已经废弃不堪。
- 今至屋皆成:现在到这里,房屋都变得破旧不堪。
- 人出私钱施:人们用自己的钱财来施舍。
- 僧凭愿力营:僧人依靠自己的意愿来维持生计。
- 榆塞上:榆塞是指一个地名,可能有历史背景。
- 未包城:有城池尚未被包围,暗含对历史的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是宋代著名的词人和诗人,生于宋理宗宝祐年间,后世称为“刘词宗”。他以其精妙的词风和深厚的诗学造诣而闻名,作品多描写山水、人生感悟,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
创作背景:
《铁塔院》写于宋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背景下,反映了历史变迁带来的沧桑感与对昔日繁华的追忆。
诗歌鉴赏:
《铁塔院》通过对一个荒凉院落的描写,折射出历史的无情与人事的变迁。开头的“铁塔荒凉院”,直接揭示了这个地方的冷清与凋零,仿佛一座失落的王国,曾经的辉煌已不复存在。诗人借助“年深失主名”一句,传达出时光的流逝与记忆的模糊,令人感到一种无奈与惋惜。
接下来的“昔游基已废,今至屋皆成”,更是将这种感伤推向高潮,曾经的乐土如今已是废墟,诗人似乎在感叹人事如梦,繁华易逝。人们的施舍与僧人的愿力,展现了人性中的温暖与生存的艰辛,在荒凉中仍有一丝光亮。
结尾的“如何榆塞上,却有未包城”,则是一种深沉的思考,虽然身处荒凉之地,却依然保有希望的象征,未被包围的城池仿佛在提醒着历史的轮回与未来的可能。整首诗在苍凉中透出一丝希望,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生命的感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诗的开头通过“铁塔荒凉院”设定了环境,显示出一种被遗忘的气氛。
- “年深失主名”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人事的无常。
- “昔游基已废”将个人记忆与历史结合,带出对旧日繁华的追忆。
- “今至屋皆成”是对现实的直接描绘,形成鲜明对比。
- “人出私钱施,僧凭愿力营”展现人性中的善良与坚韧。
- 最后“如何榆塞上,却有未包城”则引发对未来的思考,暗含希望。
-
修辞手法:
- 诗中运用了对比、拟人等手法,通过将过去与现在对照,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荒凉院”与“未包城”的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引发读者深思。
-
主题思想:
- 这首诗通过对一个荒凉院落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生命的感悟,传达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无奈与对未来的渴望。
意象分析:
- 铁塔:象征着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表现历史的变迁。
- 荒凉:代表着失落与孤独,反映社会的动荡。
- 施舍与愿力:传达了人性中的善良与希望,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中,仍有人愿意帮助他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铁塔荒凉院”中“荒凉”指的是什么?
- A. 繁华
- B. 冷清
- C. 热闹
- D. 美丽
-
诗中提到“人出私钱施”,这句表达了什么?
- A. 人们的冷漠
- B. 人们的善良
- C. 人们的无知
- D. 人们的狡诈
-
诗的最后一句“未包城”暗示了什么?
- A. 绝望
- B. 未来的希望
- C. 彻底的失败
- D. 过去的辉煌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比较刘克庄的《铁塔院》与杜甫的《春望》,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家国的忧虑,但刘克庄更侧重于个人记忆与情感的交织,而杜甫则更关注国家的兴衰与民生的困苦。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