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落叶积如许,沿江一带明。
夕阳多在野,古树不知名。
隔水见镫影,怀人闻雁声。
澄波平似鉴,为我照心清。
白话文翻译:
落叶积得如此厚实,江边的风景明亮而清晰。
夕阳常常洒落在原野上,古老的树木不知其名。
隔着水面可以见到灯影,想念的心中听到雁声。
澄澈的水面平静如镜,为我映照出内心的清澈。
注释:
- 落叶:指秋天树木的叶子纷纷落下,营造出一种凋零的氛围。
- 积如许:意为落叶积得很厚。
- 沿江一带:指江边的区域。
- 夕阳多在野:夕阳的余晖常常洒在田野上。
- 古树不知名:古老的树木,作者对其没有具体的了解,增加了神秘感。
- 隔水见镫影:从水的另一边看见灯光的倒影。
- 怀人:思念的人。
- 闻雁声:听到大雁的叫声,通常与思乡之情相关。
- 澄波平似鉴:清澈的水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
- 照心清:映照出内心的清澈与宁静。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雁声”常常用来象征思乡,古人多用大雁迁徙的情景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雁的叫声在古代诗词中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起诗是清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作品常以自然景色为题材,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表达内心的情感。他的诗作语言简练且富有情感,常常透出淡淡的忧伤和思念。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于秋冬交替之际,作者在江边散步,目睹落叶与夕阳,不禁感慨万千。诗中透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反映出清代士人的孤独与情感寄托。
诗歌鉴赏:
《樟木市》是一首描绘秋日江边风景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感受,将眼前的景象与内心的情感紧密结合。诗的开篇“落叶积如许,沿江一带明”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落叶的堆积不仅表现出季节的变化,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接下来的“夕阳多在野,古树不知名”,则进一步引入了诗人的孤独感,夕阳的美丽与古树的神秘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对往昔的追忆。
“隔水见镫影,怀人闻雁声”中,诗人通过“镫影”和“雁声”引发对亲人的思念,灯光的倒影让人感受到温暖和希望,而雁声则更加坚定了思乡的情绪。这一对比让情感更加深刻,表现了诗人在自然景色中感受到的孤独和思念之情。最后一句“澄波平似鉴,为我照心清”则回归到内心的宁静,清澈的水面不仅反射出自然的美,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澄明与平和。
整首诗在平淡中蕴含深情,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也有对亲人的深切思念,真挚而动人。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落叶积如许,沿江一带明”:描绘秋天的落叶和明亮的江边,营造出清新宁静的氛围。
- “夕阳多在野,古树不知名”:夕阳的景象与古树的神秘感相结合,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时间的感慨。
- “隔水见镫影,怀人闻雁声”:通过灯影和雁声引发思念,体现出人与自然的情感交融。
- “澄波平似鉴,为我照心清”:水面如镜,反映出内心的清澈,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明澈。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澄波平似鉴”,将水面比喻为镜子,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的手法,使得句子更加工整,增添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思念,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宁静,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意象分析:
- 落叶: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
- 夕阳:代表着希望与温暖,同时也暗示着即将逝去的美好。
- 古树:象征着历史的厚重和生命的延续。
- 镫影:象征着温暖与归属感。
- 雁声:代表思乡之情,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 澄波:象征内心的清澈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落叶积如许”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高兴
- B) 思念
- C) 愤怒
-
诗中提到的“雁声”通常象征什么?
- A) 欢乐
- B) 思乡
- C) 战斗
-
“澄波平似鉴,为我照心清”这句中的“鉴”指的是什么?
- A) 镜子
- B) 水
- C) 影子
答案:
- B) 思念
- B) 思乡
- A) 镜子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 《春望》描绘了国家动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展现了深切的忧国情怀。
- 《鹿柴》则通过自然景色表达隐士的宁静与淡泊,与《樟木市》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在自然与情感交织中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形成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