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瞻独觉》
时间: 2024-10-16 14:23:4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子瞻独觉
作者: 苏辙 〔宋代〕
咄咄书空中有怪,
内热搜膏发痈疥。
羹藜饭芋如固然,
饱食安眠真一快。
午鸡鸣屋呼不起,
欠伸吉贝重衾里。
此身南北付天工,
竹杖芒鞋即行李。
夜长却对一灯明,
上池溢流微有声。
幻中非幻人不见,
本来日月无阴晴。
白话文翻译
在空荡荡的书房中,发出奇怪的声音,
内心烦躁,寻求安慰却只得病痛。
吃着简单的藜麦和芋头,虽然如此,
吃饱喝足,安然入睡真是快事。
午鸡在屋檐下鸣叫,叫我不起床,
我懒懒地伸个懒腰,躺在厚被子里。
此身南北的旅途交给了天命,
手中只有竹杖和芒鞋作为行李。
漫漫长夜只对着一盏灯光,
池水轻轻流淌,隐约有声。
梦中虚幻非虚幻,无法见到他人,
其实日月本无阴晴之分。
注释
- 咄咄:指声势猛烈的样子。
- 内热:内心烦躁。
- 羹藜饭芋:指简单的食物,羹是汤,藜是藜麦,饭是米饭,芋是芋头。
- 吉贝:指一种床上用的被子。
- 天工:指自然的安排。
- 竹杖芒鞋:竹制的拐杖和用芒草制成的鞋子,象征简朴的生活。
- 幻中非幻:在梦境中不是梦。
- 无阴晴:无所谓阴天和晴天,指一种超然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腹笥,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之弟。苏辙以诗、文、词、赋等各类文学作品而闻名,尤其擅长诗词,风格清新洒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辙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心境浮躁之时,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反思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诗中流露出的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士人的心态与追求。
诗歌鉴赏
《次韵子瞻独觉》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作,苏辙通过生活的细节描写,透视了人生的困惑与安宁的追求。诗的前半部分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在内心的烦躁与外界环境的单调。尤其是“午鸡鸣屋呼不起,欠伸吉贝重衾里”一句,描绘了他在午后的懒散状态,体现了一种对现实的无奈与接受。
而后半部分则逐渐转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此身南北付天工”,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随遇而安的态度。最后两句“幻中非幻人不见,本来日月无阴晴”,则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揭示了作者对生死、阴晴变化的超然态度,仿佛在告诉我们,所有的烦恼与苦恼其实都是幻影,真正的安宁在于心境的平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咄咄书空中有怪:书房空荡,有奇怪的声音,传达出一种孤独感。
- 内热搜膏发痈疥:内心烦躁,寻找安慰却只得到病痛,描绘内心的苦闷。
- 羹藜饭芋如固然:虽然吃着简单的食物,但这也是一种生活的真实。
- 饱食安眠真一快:吃饱、睡好是生活的简单快乐。
- 午鸡鸣屋呼不起:午鸡鸣叫,却无法唤起自己,表现出懒散。
- 欠伸吉贝重衾里:懒洋洋地伸个懒腰,享受被窝的温暖。
- 此身南北付天工:将自己的命运交给天意,表现出一种无奈。
- 竹杖芒鞋即行李:简朴的生活方式,象征着一种洒脱。
- 夜长却对一灯明:漫长的夜晚,只能对着一盏灯,表现孤独。
- 上池溢流微有声:池水轻轻流动,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幻中非幻人不见:梦中虚幻,无法见到他人,表达对孤独的感受。
- 本来日月无阴晴:日月本无阴晴,揭示一种超然的哲学思考。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意境,比如“夜长却对一灯明”,通过灯光的描绘,暗示了孤独与思考。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生活的本质以及对内心平静的追求。通过对日常琐事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灯光:象征着希望与思考。
- 竹杖芒鞋:代表简朴、自由的生活态度。
- 池水:象征生命的流动与时光的静谧。
- 鸡鸣:代表日常生活的节奏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简单食物有哪些? A. 羹、米饭
B. 鱼、肉
C. 蔬菜、面条 -
苏辙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A. 忧虑重重
B. 随遇而安
C. 追求奢华 -
诗中提到的“夜长却对一灯明”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幸福
B. 孤独
C. 忧伤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表达孤独与对生活的思考。
- 王维的《鸟鸣涧》:展现自然与内心的和谐。
诗词对比:
苏辙的《次韵子瞻独觉》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均表现了对孤独的思考,但苏辙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生活的简朴,而李白则在孤独中寻求酒的寄托与情感的宣泄。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苏辙诗文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