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王巩怀刘莘老》

时间: 2024-09-19 20:56:18

两都来往太频频,真是人间自在人。

十载读书同白屋,千金为客买朱唇。

结交京邑倾心肺,寓思禅宗离垢尘。

为问西归天禄客,何时同看洛川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王巩怀刘莘老
作者: 苏辙

两都来往太频频,真是人间自在人。
十载读书同白屋,千金为客买朱唇。
结交京邑倾心肺,寓思禅宗离垢尘。
为问西归天禄客,何时同看洛川神。

白话文翻译:

诗歌大意:作者感慨自己与朋友的相聚与离别。两地往来频繁,生活的自由自在。十年读书时光在简陋的屋子中度过,为了能与朋友相聚,不惜花费千金。与朋友的交往真诚而深厚,心灵的寄托则在禅宗的思想中,努力摆脱世俗的尘埃。最后,作者询问将来何时能再次与这位友人在洛川相聚,重温旧日的情谊。

注释:

  • 两都:指的是京城和其他城市,强调作者的频繁往来。
  • 白屋:形容简陋的居所,表达了读书时的清贫。
  • 朱唇:指美丽的女子,暗喻在京城的生活。
  • 结交京邑:指与京城朋友的交往。
  • 天禄客:天禄,指的是高官显贵;此处代指朋友。
  • 洛川神:洛川,指的是洛水,古代神话中有神灵栖息于此,也是文人聚集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其兄苏轼共同被称为“苏氏兄弟”。他的诗文多描写人生哲理和社会现象,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辙与友人的相交往中,表达了他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该诗的创作背景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及他们对友谊、人生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次韵王巩怀刘莘老》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表达了诗人与朋友在生活中的深厚情谊与对未来相聚的期待。开头以“两都来往太频频”引入,点明了诗人频繁往来的生活状态,生动描绘了当时文人之间的交往。接着,诗人回忆十年共读书的情景,虽生活简陋,却充满了精神上的富足,展现出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友谊的珍惜。

“千金为客买朱唇”一语,既展示了诗人对友人生活的关心,也暗含了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表达出即便身处繁华与奢侈中,真正的友谊却是心灵的共鸣。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寓思禅宗离垢尘”来反思生活的意义,追求一种超然的境界,体现了对平淡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超脱。最后以“何时同看洛川神”结束,既是对未来的期待,也是对友谊的坚定信念,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两都来往太频频:频繁的往来于两地,表明生活的忙碌与人际关系的广泛。
  2. 真是人间自在人:强调生活的自由,暗示诗人与友人之间的自在关系。
  3. 十载读书同白屋:十年的读书时光,虽然环境简陋,但心灵的满足让人倍感温暖。
  4. 千金为客买朱唇:即使花费巨额,只为与友人相聚,反映出友谊的珍贵。
  5. 结交京邑倾心肺:在京城结交的朋友,心心相印,情感深厚。
  6. 寓思禅宗离垢尘:将思想寄托于禅宗,追求内心的宁静,远离世俗的烦恼。
  7. 为问西归天禄客:向友人询问,何时能够再相聚,体现出对未来的期待与向往。
  8. 何时同看洛川神:希望再次在洛川相聚,重温往日美好时光。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如“十载读书同白屋,千金为客买朱唇”,增强了音韵美感。
  • 比喻:将友谊比作珍贵的金钱,体现其重要性。
  • 拟人:对“洛川神”的提及,赋予了自然以情感,使其更具人文气息。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友谊与人生哲理展开,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厚感情与对生活的深刻反思。诗人不仅关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追求,还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友谊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两都:象征繁忙的生活与广阔的社交圈。
  2. 白屋:代表简朴的生活,隐喻读书求知的精神。
  3. 朱唇:象征美好,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寄托。
  4. 禅宗:象征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5. 洛川神:象征传统文化的积淀,寄托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该诗的作者是? A. 苏轼
    B. 苏辙
    C. 王维
    D. 李白

  2. “千金为客买朱唇”中的“朱唇”主要指什么? A. 美食
    B. 美丽的女子
    C. 书籍
    D. 友谊

  3. 诗中提到的“洛川神”象征着? A. 朋友
    B. 自然
    C. 传统文化
    D. 财富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赠友人》:王维
  • 《夜泊牛斗溪》:李白
  • 《送友人》:李白

诗词对比:

  • 《赠友人》:同样表达友谊,但更侧重于友情的深厚与时光的流逝。
  • 《夜泊牛斗溪》:以自然景色抒发情感,表达诗人孤独与对友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文赏析》
  • 《苏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