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二十二
——苏辙
决狱初迎雨,开仓旋取陈。
青黄今接夏,饥疫免忧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初夏时节的景象。诗人提到刚刚经历过审判,迎来了雨水,这意味着农田将得到滋润。接着,打开了仓库,迅速取出储存的粮食,供给百姓。如今,青黄的禾苗与夏天相接,饥荒和瘟疫的忧虑在春天结束后得以避免。
注释
字词注释:
- 决狱:处理案件,审判。
- 迎雨:迎来雨水,暗示农业的好时节。
- 开仓:打开粮仓,象征准备和救助。
- 青黄:指禾苗的颜色,青色代表未成熟的禾苗,黄色则是成熟的禾苗。
- 接夏:夏季即将来临。
- 饥疫:饥荒和瘟疫,指社会动荡时的苦难。
- 免忧春:春天的忧虑得以解除。
典故解析:
- 此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反映了宋代社会对农业和民生的关怀,强调雨水、粮食与安定的重要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涪翁,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苏洵的儿子,苏轼的弟弟。苏辙以散文和诗词闻名,尤其擅长律诗与古文。他的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社会动荡,农民生活困苦。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民生,表达对百姓生活的关心,展现出对国家安定、丰收的期望。
诗歌鉴赏
苏辙在《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二十二》中,通过简练的语言与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对社会民生的关注。诗的开头“决狱初迎雨”即显示出一种希望的气息,审判的公正和即将降临的雨水象征着正义与滋润,暗示着社会的恢复与新生。接下来的“开仓旋取陈”则展现了对粮食的重视,表明在农忙时节,粮仓的储备是防止饥荒的重要手段。最后两句“青黄今接夏,饥疫免忧春”,则是对未来的展望,青黄的禾苗象征着丰收的预兆,饥荒和瘟疫的忧虑在夏季的阳光下得以消散。
整首诗以清新的意象,勾勒出一个生机勃勃的夏季景象,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与对百姓安康的深切关怀。通过对自然变化的描写,诗人与环境、社会相互交融,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安宁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决狱初迎雨:刚刚经过审判,迎来了雨水,暗示着正义的实现与自然的润泽。
- 开仓旋取陈:打开粮仓,迅速取出存粮,表现出对民生的急切关怀。
- 青黄今接夏:青色的禾苗与黄色的成熟禾苗交织,象征着丰收的希望。
- 饥疫免忧春:饥荒与疫病的忧虑在春天结束时得到解除,展现出对安定生活的期待。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青黄今接夏,饥疫免忧春”中,形式结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象征:雨水、禾苗等意象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
主题思想: 这首诗传达了对国家安定与民众安康的渴望,表现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水:象征着希望与滋养,代表着生活的重生。
- 粮仓:象征着丰收与保障,体现出对民生的关怀。
- 青黄禾苗:代表着生命的成长与希望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决狱初迎雨”中,“迎雨”指的是什么?
- A. 农田干旱
- B. 审判结果
- C. 自然变化
- D. 生活富饶
-
诗中提到的“饥疫免忧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对未来的恐惧
- B. 对现状的无奈
- C. 对安定生活的期待
- D. 对自然的失望
答案: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比较苏轼的《赤壁赋》和苏辙的这首诗,虽然两者风格迥异,但都体现了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对社会的关注。苏轼更多表现出个人情感的抒发,而苏辙则侧重于社会民生的观察与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选编了许多宋代诗人的作品,包括苏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对古诗词的解析与欣赏提供了丰富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