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隐几南窗万念灰,只疑土木是形骸。柴门不用常关著,怕有文殊问疾来。
白话文翻译:
隐居在南窗下,心中的万般念头都已灰飞烟灭。唯恐这土木结构的房子只是我的躯壳。柴门不必常常关上,生怕有文殊菩萨前来询问我的病痛。
注释:
- 隐几:隐指隐居,几是书案,这里指在书案旁隐居。
- 南窗:指朝南的窗户,象征明亮和温暖。
- 万念灰:指心中万般思绪消散,心境清静。
- 土木:土木结构的房子,象征肉体或外在的形象。
- 形骸:指人的躯体,强调肉体的局限。
- 文殊: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代表寻求真理和解脱。
典故解析:
- 文殊菩萨:在佛教中,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代表着对世间法的深刻理解与思索。诗中提到文殊菩萨,暗示着对智慧的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探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和诗人。他的词风豪放,情感深厚,反映了其抗击外敌、渴望复兴的激昂情怀。
创作背景:
《黄沙书院》创作于辛弃疾晚年。他在政治上屡遭挫折,内心充满了忧虑与思考。此诗反映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及对智慧的追求,同时也隐含了对现实的无奈与反思。
诗歌鉴赏:
《黄沙书院》是辛弃疾在隐居时所作,诗中流露出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首句“隐几南窗万念灰”描绘了诗人隐居的环境和内心的宁静,表达了他追求内心平和的渴望。南窗的光线让他感受到温暖,但“万念灰”又表明他对世俗纷扰的放下和超然。在这里,他通过隐居来寻求内心的安宁,反映了对人世纷扰的逃避与思考。
接下来的“只疑土木是形骸”,诗人自省,意识到肉体的局限与外在环境的虚无。此句强调了他对自身存在的思考,显示出对灵魂与肉体关系的深刻理解。在人的一生中,肉体终究是暂时的,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思想与灵魂的追求。
最后两句“柴门不用常关著,怕有文殊问疾来”则极具哲理。柴门常开,象征着对外界的开放与包容,而“怕有文殊问疾”则暗示了他对智慧的渴望,同时也反映出一种对自我内心困惑的担忧与追问。他不希望被外界的智慧所打扰,渴望在隐居中寻找真正的自我与内心的宁静。
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是对自我存在的思考,反映出辛弃疾在自然与人文之间的独特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隐几南窗万念灰:隐居在南窗下,心中所有的念头都化为灰烬,体现出一种内心的宁静和对世俗的放下。
- 只疑土木是形骸:唯恐这土木结构的房子不过是肉体的外壳,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 柴门不用常关著:柴门常开,象征着对外界的开放态度。
- 怕有文殊问疾来:生怕文殊菩萨前来询问自己的病痛,暗示对智慧的渴望与对自我困惑的担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房屋比作肉体,强调肉体的无常与内心的追求。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 反语:通过“怕有文殊问疾来”反映了诗人对智慧的复杂心态。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智慧与自我存在的深刻思考,体现出一种淡泊明志、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窗:象征光明与希望,暗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明亮。
- 形骸:象征肉体的局限,反映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 文殊:代表智慧的象征,诗人对智慧与真理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文殊”代表什么?
- A. 财富
- B. 智慧
- C. 权力
- D. 美丽
-
“隐几南窗万念灰”中“万念灰”指的是什么?
- A. 财物
- B. 思绪
- C. 朋友
- D. 自然
-
诗人为何不关柴门?
- A. 害怕盗贼
- B. 渴望交流
- C. 害怕文殊来问
- D. 喜欢阳光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题西林壁》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辛弃疾 vs. 李白:辛弃疾的诗歌更注重对现实的思考与内心的探求,而李白则常展现豪放不羁,追求自由与理想。两者在主题和情感表达上具有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诗词全集》
- 《宋代词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