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时间: 2025-01-19 19:49:32

木落山高一夜霜。

北风驱雁又离行。

无言每觉情怀好,不饮能令兴味长。

频聚散,试思量。

为谁春草梦池塘。

中年长作东山恨,莫遣离歌苦断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木落山高一夜霜。
北风驱雁又离行。
无言每觉情怀好,不饮能令兴味长。
频聚散,试思量。
为谁春草梦池塘。
中年长作东山恨,莫遣离歌苦断肠。

白话文翻译:

树木凋落,山高之处一夜霜降。
北风驱赶大雁,再次起程离去。
无言之中总觉得情怀美好,不喝酒也能让兴致持续。
频繁的相聚与离散,试着细想。
为了谁在春草中梦见池塘?
中年时常感到对东山的遗憾,切勿让离别的歌声痛断我的肠肚。

注释:

  • 木落:指树木的叶子掉落,象征秋冬季节的来临。
  • 北风驱雁:北风把大雁驱赶,象征着离别与孤独。
  • 无言每觉情怀好:无言之中,常常感到内心的情怀美好。
  • 频聚散:频繁的聚会与离别。
  • 东山恨:东山指的是诗人心中的一种归属感和对往昔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南宋著名词人和诗人。他的作品多表达个人情感,常常通过豪放的笔调表达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心。

创作背景:这首《鹧鸪天》创作于辛弃疾中年时,正值他对人生和政治的深刻思考期,表达了对离别的感伤和对美好往昔的怀念。

诗歌鉴赏:

《鹧鸪天》通过描写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相结合,展现出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感慨。诗中“木落山高一夜霜”引入了秋冬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北风驱赶雁群,进一步加深了离别的主题。在“无言每觉情怀好,不饮能令兴味长”中,诗人虽然不饮酒,却依然能从内心感受到情怀的美好,这种内心的情感反而更加真实深沉。

接下来的“频聚散,试思量”则体现了对相聚与离散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对春草与池塘的梦境,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与渴望。而最后的“中年长作东山恨,莫遣离歌苦断肠”则集中体现了诗人对过往的无奈与遗憾,表现出一种对失去时光的叹息。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的感悟,也有深层的个人情感,充分展现了辛弃疾在词作上的独特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木落山高一夜霜:描绘秋天的景象,树木的叶子凋落,山上覆盖了一层霜,暗示生命的无常和时间的流逝。
  2. 北风驱雁又离行:北风的呼啸使大雁再次起程,象征着离别和孤独的情感。
  3. 无言每觉情怀好,不饮能令兴味长:无言的状态中,诗人却感受到内心的情感之美,即使不饮酒,情感依然可以持久。
  4. 频聚散,试思量:频繁的相聚与离别,诗人开始反思这些经历。
  5. 为谁春草梦池塘:春天的草丛中,诗人幻想着池塘,暗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6. 中年长作东山恨,莫遣离歌苦断肠:中年的遗憾与对往昔的怀念,劝诫不要让离别的歌声伤痛自己的内心。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频聚散,试思量”,通过对称结构增强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离别与自然景象结合,增强感情的表达。
  • 拟人:北风驱雁,使自然拟人化,增加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对生命流逝、离别与怀旧的感慨,表达了对美好往昔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无奈,体现了辛弃疾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木落: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北风:代表孤独与离别,呼应诗人内心的情感。
  • 池塘:象征美好的回忆与向往,代表诗人心中的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木落”象征什么?

    • A. 春天的来临
    • B. 时间的流逝
    • C. 离别的悲伤
  2. “北风驱雁又离行”中的“驱雁”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 A. 欢快
    • B. 孤独
    • C. 忧伤
  3. 诗人对“东山”的情感是什么?

    • A. 怀念
    • B. 喜欢
    • C. 讨厌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对时光流逝与离别的感慨。
  • 杜甫《春望》:反映国家动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诗词对比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与李清照《如梦令》,两者均涉及对美好往昔的怀念,但辛弃疾更强调个人情感的孤独,而李清照则更倾向于对爱情的追忆与渴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辛弃疾《稼轩长词选》
  • 《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