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能仁寺》
时间: 2025-01-04 07:52: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重游能仁寺
董嗣杲 〔宋代〕
古寺踞城为甲刹,巍峨殿阁矗江云。
香烟昏壁沿廊黑,砖塔喧铃彻郡闻。
白日僧归春更静,清明鬼哭夜初分。
住持羞接闲人话,要访时官杜广文。
白话文翻译:
重游能仁寺,古老的寺庙坐落于城中,宛如城池的护卫,雄伟的殿阁耸立在江云之上。
香火缭绕,昏暗的墙壁沿着走廊显得更加黑沉,砖塔上的钟声响亮,传遍整个郡县。
白天僧人归去,春天的气息更加宁静,清明时节,夜晚的鬼哭声初露端倪。
住持对闲人不愿多言,只想见到时任官员杜广文。
注释:
字词注释:
- 甲刹:指重要或著名的寺庙。
- 巍峨:形容高大雄伟。
- 香烟:指寺庙中焚香所产生的烟雾。
- 砖塔:砖砌的塔,通常为佛教建筑。
- 住持:寺庙的主持,管理寺庙的僧侣。
- 羞接:不愿意接待,感到羞愧。
典故解析:
- 清明:指清明节,古代祭祀和扫墓的日子,常与鬼魂、阴间联系在一起。
- 杜广文:可能是历史上某位官员,作者想要拜访的人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嗣杲,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表现出对自然与寺庙的热爱,擅长描写山水田园和宗教场景。
创作背景:
《重游能仁寺》写于作者重游这座古老寺庙时,表现了他对寺庙环境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僧侣生活的观察。诗中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宗教文化的重视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重游能仁寺》是一首描绘古寺风貌和心境的诗作,整体上渗透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宁静的渴望。诗的开篇以“古寺踞城为甲刹”引入,展现了寺庙的雄伟与重要,仿佛是城市的保护神,给人一种庄严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寺庙内的香烟袅袅与钟声悠扬,营造出一幅宁静而神秘的画面。
在白天,僧人归去,春天的气息愈加静谧,暗示着一种自然与人心的和谐。而“清明鬼哭夜初分”则引入了宗教与阴间的交织,暗示着生与死的哲学思考,表现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悟。最后一句提到住持不愿接待闲人,表达了对世俗繁华的拒绝,诗人更愿意追寻与杜广文的高雅交流,显示出对知识和人文的向往。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构建了一个既神圣又人文的空间,使得读者不仅感受到寺庙的静谧,更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渴望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古寺踞城为甲刹:描述寺庙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体现古寺的庄重气氛。
- 巍峨殿阁矗江云:用“巍峨”形容殿阁的高大,给人一种雄伟的视觉感受。
- 香烟昏壁沿廊黑:描绘香烟缭绕的情境,营造出一种神秘、沉静的氛围。
- 砖塔喧铃彻郡闻:通过“喧铃”表现了寺庙的声音,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
- 白日僧归春更静:表现春天的宁静与人类活动的影像。
- 清明鬼哭夜初分:引入对生死的思考,暗示着清明节的祭祀,产生一种对阴间的感触。
- 住持羞接闲人话:体现住持的超然与对俗世的拒绝。
- 要访时官杜广文:表达诗人对知识和高雅交谈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寺庙比作城池的保护神,增强了古寺的崇高形象。
- 对仗:如“白日僧归”和“清明鬼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彰显意境。
- 拟人:如“住持羞接”,使得人物形象更鲜活。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古寺的环境,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生死哲理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文化与宗教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寺:象征着历史与传统,代表着文化的积淀。
- 香烟:象征着宗教信仰与精神寄托,带有神秘感。
- 砖塔:象征着人类对宗教的敬仰与追求,具文化象征意义。
- 僧人:代表着修行与内心的宁静,体现了对世俗的超然。
- 清明:象征着生死与自然的轮回,引发哲学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古寺踞城为甲刹”中的“甲刹”指的是什么? a) 重要寺庙
b) 一种建筑形式
c) 古代音乐 -
诗中提到的“白日僧归春更静”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僧人忙碌
b) 春天的宁静
c) 城市的喧嚣
答案:
- a) 重要寺庙
- b) 春天的宁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韩愈
- 《庐山谣》 – 李白
诗词对比:
- 《重游能仁寺》 vs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两诗都描绘了自然与人文环境,但《重游能仁寺》更侧重于宗教氛围的静谧,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