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过清虚庵》
时间: 2025-01-19 14:51: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重过清虚庵
作者: 董嗣杲 〔宋代〕
绝境惟闻天籁音,
山游重缀壁龛吟。
春生仙甕新篘酒,
尘锁书床旧调琴。
丹井月空梧积满,
瑶台雨渍藓埋深。
明朝襆被归城市,
万叠苍峦有梦寻。
白话文翻译:
在绝境中只听到自然的声音,
山中游玩再次吟咏壁龛的诗句。
春天来临,仙女的酒瓶里装满新酿的酒,
尘封的书桌上放着旧调的琴。
丹井中的月光洒满了梧桐树,
瑶台上的雨水浸湿了苔藓,埋得很深。
明天我将收拾行囊返回城市,
但那万叠的青山中仍有梦境在追寻。
注释:
- 绝境:极端的环境或境地,通常指孤独或困境。
- 天籁音:自然的声音,通常形容山水的乐声。
- 壁龛:墙壁上的小凹槽,通常用来放置佛像或供品。
- 仙甕:传说中的仙人所用的酒瓶。
- 尘锁:尘埃封锁,形容书桌上因长久未用而积满灰尘。
- 丹井:传说中的井,象征清澈和明亮的月光。
- 瑶台:传说中的美丽仙境。
- 襆被:一种被子,暗指归家的行囊。
- 苍峦:青翠的山峦,象征自然的壮丽与深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嗣杲,宋代诗人,字仲明,号清虚,生于宋徽宗时期。他的诗作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风格清新脱俗。他的作品常常融合了道教思想,表达出对世俗的超然和对自然的向往。
创作背景:
《重过清虚庵》创作于董嗣杲对出世生活的思考之时,反映了他对山水的热爱以及对世俗生活的向往与逃避。这首诗或许是在他再次游览清虚庵时的感悟,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对人世的思索。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虚庵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首句“绝境惟闻天籁音”便引入了全诗的主题,表达了在困境中仍能听到自然之声的宁静与美好。接下来通过“山游重缀壁龛吟”,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描绘出诗人在山中游玩时的吟咏,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诗中“春生仙甕新篘酒”描绘了春天的到来,诗人借助仙酒的意象,表达了对春天生机勃勃的欣喜。接下来的“尘锁书床旧调琴”,则表现了诗人在宁静的环境中对往昔的怀念,似乎在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宁静与美好。
而后“丹井月空梧积满”与“瑶台雨渍藓埋深”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时光流逝后的景象,诗人通过月光和雨水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令人感叹岁月的无情。
最后两句“明朝襆被归城市,万叠苍峦有梦寻”则是诗人对将来的思考,明天将归还城市,但心中对青山的向往与追寻仍在,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对自然的深切眷恋。
整体来看,这首诗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生的思考,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堪称宋代诗歌中的一篇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绝境惟闻天籁音:在极端的境地中,唯有自然的声音在耳边回响,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
- 山游重缀壁龛吟:在山中游玩,重新吟咏那些壁龛中的诗句,表明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春生仙甕新篘酒:春天的到来使得美酒新酿,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 尘锁书床旧调琴:书桌上积满灰尘,琴声依旧,暗示过去的美好与现实的沉寂。
- 丹井月空梧积满:月光照耀下,梧桐树上积满了光影,营造出宁静的自然氛围。
- 瑶台雨渍藓埋深:瑶台浸润在雨水中,苔藓被埋得很深,表现出自然的静谧与沉淀。
- 明朝襆被归城市:明天将收拾行囊返回城市,暗示对世俗生活的归属感。
- 万叠苍峦有梦寻:青山层叠,梦境在其中徘徊,表达了对理想与自然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的声音比作“天籁音”,使其更具诗意。
- 对仗:如“春生仙甕新篘酒,尘锁书床旧调琴”,对比春天的生机与静谧的书桌生活。
- 意象:通过“丹井月”、“瑶台雨”等意象,营造出清幽自然的氛围,增强了诗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体现了道教的超脱思想,反映出一种追寻内心和谐与安宁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籁音:象征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 仙甕:象征着纯净与美好的生活。
- 书床:象征知识与文化的深沉。
- 苍峦:象征大自然的宏伟与神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绝境惟闻天籁音”表达了什么? a) 诗人对城市的思念
b) 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c) 诗人对绝境的抗争 -
“春生仙甕新篘酒”中“仙甕”指的是什么? a) 普通酒瓶
b) 传说中的仙人酒瓶
c) 诗人的酒杯 -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什么情感? a) 忧伤
b) 怀念
c) 向往
答案:
- b) 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 b) 传说中的仙人酒瓶
- c) 向往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更强调孤独与宁静的感受;而董嗣杲则在诗中融入了更多的生活哲思与对人世的反思,两者在主题上虽有相似,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典诗词解读》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