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发》
时间: 2025-01-04 07:58: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舟发
作者: 董嗣杲 〔宋代〕
万愁聚眼底,城下登江船。
江穷渺渺如,身堕栖栖然。
初来情颇浓,既去情尤牵。
纵目入虚空,顺济皆由天。
回思发程艰,时刻多迍邅。
本无镇浮能,意者造物怜。
造物相始终,百岁亦可延。
风花鼓雪霰,飞舞帆幅前。
未行风还严,既离浪更颠。
薄命亦何辜,动自罗惊弦。
逢人不须说,徒招讥孤骞。
醉歌赤壁游,遐眺追坡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江边登船时,心中愁苦的情感。眼前的江水辽阔,身心却感到迷茫。初到时情感浓厚,离去时却更加牵挂。目光投向遥远的虚空,顺着江流一切都由天意安排。回想起出发的艰辛,旅途中总有波折。生活本无安稳之处,而上天却给予怜悯。命运的起伏,百年之中或可延续。风花雪月在船头飞舞,但出发时风还很严厉,离开后浪涛又更加翻滚。命运薄幸又有什么罪过,心中烦忧如同弦音被惊动。与人交谈时无需多言,只会招来讥讽孤独的惆怅。醉歌赤壁之游,远望追寻那位神仙。
注释:
- 万愁:形容愁苦的心情很多,积聚在眼底。
- 栖栖然:形容心情不安或迷茫的样子。
- 顺济:指顺利的航行。
- 迍邅:指旅途艰难,处处受阻。
- 薄命:指命运多舛,运气不好。
- 罗惊弦:指心中烦恼如同弦音被惊动,形容心情不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嗣杲,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他的诗风细腻,情感真挚,常以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感受,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诗人乘船出游时所作,表达了他对人生旅途的感慨和对命运的思索,反映出他在旅途中的愁苦与孤独。
诗歌鉴赏:
《舟发》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诗人在乘船出游时,眼前的江水辽阔无垠,心中却满是愁苦。全诗从“万愁聚眼底”开始,直入主题,表达了身处江边的诗人面对自然的渺小与内心的复杂。诗中,诗人从初来的浓情到离去后的牵挂,情感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在旅途中对亲情与故土的思念。
诗的意象丰富,既有自然景物的描绘,如“风花鼓雪霰”,又有对命运的思考,如“薄命亦何辜”。诗人不仅在描绘眼前的景色,还在探讨人生的无常与命运的安排,流露出对人生苦短的感慨。
此外,诗中的修辞手法恰到好处,运用了对仗、比喻等手法,使得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饱满。诗人以“醉歌赤壁游”结尾,暗示着对历史的追忆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出一种豁达的心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愁聚眼底:心中愁苦积聚,难以释怀。
- 城下登江船:在城边登上了江船,准备出发。
- 江穷渺渺如:江水尽头渺茫,难以看清。
- 身堕栖栖然:身心沉沦,迷茫不安。
- 初来情颇浓:初到时情感浓烈。
- 既去情尤牵:离去时情感更加牵挂。
- 纵目入虚空:远望虚空,目光无尽。
- 顺济皆由天:航行顺利皆为天意。
- 回思发程艰:回忆出发的艰辛。
- 时刻多迍邅:旅途总是曲折多难。
- 本无镇浮能:生活本无安稳之处。
- 意者造物怜:上天却对此有所怜悯。
- 造物相始终:命运的循环,起伏不定。
- 百岁亦可延:百年之中或可延续。
- 风花鼓雪霰:风花雪月,景色迷人。
- 飞舞帆幅前:帆在风中飞舞。
- 未行风还严:出发前风势依然猛烈。
- 既离浪更颠:离岸后浪涛更为翻滚。
- 薄命亦何辜:命运薄幸又有何罪过?
- 动自罗惊弦:心中烦恼如同弦音被惊动。
- 逢人不须说:与人交谈时无需多言。
- 徒招讥孤骞:只会招来孤独的讥讽。
- 醉歌赤壁游:醉唱赤壁之游,抒发豪情。
- 遐眺追坡仙:远望追寻那位神仙。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万愁聚眼底”与“初来情颇浓”,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如“薄命亦何辜”,将命运比作薄幸。
- 意象:通过自然景物表现内心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景象与心情,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以及对命运的感慨,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水:象征人生的旅途,辽阔无垠。
- 风花雪月:代表美好时光与自然景色。
- 薄命:暗示命运的无常与人生命运的脆弱。
- 赤壁:历史典故,象征豪情壮志与怀旧情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万愁聚眼底”意指什么?
- A) 眼睛明亮
- B) 心中愁苦
- C) 心情愉悦
- D) 眼中无泪
答案:B
-
“舟发”中的“薄命”指的是什么?
- A) 命运安稳
- B) 命运多舛
- C) 长寿
- D) 富贵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赤壁”代表了什么?
- A) 一种船只
- B) 历史典故
- C) 美丽的风景
- D) 诗人的家乡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 《饮酒》:陶渊明同样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哲思,但更倾向于隐逸与清静。
- 《庐山谣》:李白的豪放与奔放相较于董嗣杲的忧伤,展示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