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入松(听琴中弹樵歌)》
时间: 2025-01-04 13:21: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入松(听琴中弹樵歌)
作者:张炎 〔宋代〕
松风掩昼隐深清。流水自泠泠。一从柯烂归来后,爱弦声不爱枰声。颇笑山中散木,翻怜爨下劳薪。透云远响正丁丁。孤凤划然鸣。疑行岭上千秋雪,语高寒相应何人。回首更无寻处,一江风雨潮生。
白话文翻译:
风吹过松林,掩盖了白昼,显得深邃而清幽。流水轻声流淌,宛如琴声。一自从归来后,我更爱这琴弦的声音,而不再喜欢那棋盘的声音。常常笑那些山中散落的木材,更多怜惜那灶下辛苦的柴薪。透过云层传来的声音,清脆如丁丁。孤独的凤凰在空中划过,发出鸣叫。疑似在岭上行走的千年白雪,更让我感觉到高寒之中,似乎在回应着谁的声音。回首望去,却已无处可寻,只有一江风雨,潮水汹涌而生。
注释:
- 掩:遮掩、覆盖。
- 泠泠:清脆的流水声。
- 柯烂:指树枝枯烂。
- 弦声:琴弦的声音。
- 枰声:棋盘的声音。
- 颇:相当、非常。
- 翻怜:更加怜惜。
- 爨:指厨房。
- 丁丁:形容清脆的声音。
- 孤凤:比喻孤独的鸟,常用来象征高洁。
- 疑行岭上千秋雪:形容岭上白雪皑皑,给人以千年悠久之感。
- 一江风雨潮生:描绘江面上因风雨而起的潮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炎是宋代著名的词人,字惟白,号陶然,生于南宋,卒于元代。其词风清新、自然,常表现出对山水田园的向往与对人事纷扰的超然态度。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山林之中,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音声,表达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喧嚣的厌倦,体现了其洒脱的人生态度。
诗歌鉴赏:
《风入松(听琴中弹樵歌)》是一首极具山水意境的诗作,通过松风、流水、琴声等自然元素的描摹,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环境。诗中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相结合,表现出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琐事的超然。诗的开头以“松风掩昼隐深清”引入,表现出诗人置身于深山中的宁静,松风和流水声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和谐的自然画面。
接着,诗人通过“爱弦声不爱枰声”表达了对音乐的偏爱,暗示了他对喧嚣生活的逃避。对山中散木的笑谈和对灶下柴薪的怜惜,显示出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细腻观察,反映了他对简单生活的珍视。
最后,诗人通过“回首更无寻处,一江风雨潮生”的结尾,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又无奈的情感,似乎在感叹人生的无常与无处可归。这种对人生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交织在一起,使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性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松风掩昼隐深清”:松林中的风掩盖了白昼,使环境显得深邃而清幽。
- “流水自泠泠”:水流的声音清脆悦耳。
- “一从柯烂归来后,爱弦声不爱枰声”:自从归来后,更加喜欢琴声而不再喜欢棋盘声。
- “颇笑山中散木,翻怜爨下劳薪”:笑谈山中散落的木材,更加怜惜炉下的柴薪。
- “透云远响正丁丁”:透过云层传来的清脆声响。
- “孤凤划然鸣”:孤独的凤凰在空中鸣叫。
- “疑行岭上千秋雪”:似乎在岭上行走的千年白雪。
- “语高寒相应何人”:高冷的声音似乎在回应着谁。
- “回首更无寻处,一江风雨潮生”:回首望去已无处可寻,只有江水因风雨而起的潮汐。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孤凤划然鸣”,将孤独的状态与凤凰结合,形象生动。
- 拟人:流水的泠泠声被赋予了生命,增强了感知。
- 对仗:如“爱弦声不爱枰声”,平行的结构增强了语句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生活的超然,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简朴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意象分析:
- 松风:象征宁静、自然。
- 流水:象征生活的流逝与悠然自得。
- 琴声:代表高雅、超脱的精神追求。
- 孤凤:象征孤独与高洁。
- 风雨潮生:表达人生的无常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流水自泠泠”指的是什么?
- A. 流水的清脆声音
- B. 雨水的滴落声
- C. 风的声音
-
诗人为何偏爱“弦声”而不爱“枰声”?
- A. 因为弦声更悦耳
- B. 因为弦声代表高雅
- C. 因为弦声让人感到宁静
-
最后两句“回首更无寻处,一江风雨潮生”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希望
- B. 孤独与无奈
- C. 快乐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山居秋瞑》
诗词对比:
- 比较《风入松》与王维的《山居秋瞑》,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逃避,然而张炎的作品更注重于音声的描绘,而王维则更侧重于景色的渲染。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