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时间: 2025-01-14 11:11:05意思解释
高阳台
作者: 屈大均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红草沟寒,黄华峪瞑,莫惊雨雪当秋。
并骑三云,双双正拥貂裘。
婴雏抱向雕鞍上,指故乡万里炎州。
念高堂九子分飞,饥凤啾啾。
门闾倚尽因新妇,喜秦珠秀丽,汉玉温柔。
况有银筝,边声一一蠲愁。
人间乐事天频妒,把恩情匆与东流。
恨当年月未团圆,花未绸缪。
白话文翻译:
在寒冷的红草沟,黄华峪的暮色渐浓,秋天的雨雪不要惊动。
我们骑着三匹云彩,双双相拥着貂裘。
小孩抱着雕鞍,指着故乡万里的炎州。
想起高堂的九个儿子都已分飞,饥饿的凤鸟啾啾叫唤。
门前的几位新人,因着新妇的到来而倚靠在一起,
喜爱秦珠的秀丽,汉玉的温柔。
更有银筝声,渐渐散去忧愁。
人间的快乐常被天妒忌,把恩情匆匆送走。
可恨的是当年未能团圆,花也未曾绸缪。
注释
- 红草沟: 指寒冷的地方,草色红黄。
- 黄华峪: 形容秋天的黄昏。
- 貂裘: 指华贵的皮衣。
- 婴雏: 小孩。
- 雕鞍: 精致的马鞍。
- 炎州: 故乡,意指温暖的地方。
- 饥凤: 饥饿的鸟,象征离散的亲情。
- 新妇: 新婚的女子。
- 银筝: 乐器,象征音乐带来的快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屈大均(1565-1645),字子谦,号梅渔,明代诗人、政治家,以精致的诗风和深刻的思想著称。屈大均在政治上曾任职于明朝,后因政治风波而被贬,晚年隐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作者的晚年,正值明末动荡,作者身处于动乱的社会中,思乡之情愈发浓厚。诗中融入了对家人团圆的渴望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高阳台》是一首抒情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对家庭团聚的渴望。诗的开头以“红草沟寒,黄华峪瞑”描绘了秋天冷清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随着诗歌的深入,诗人通过“并骑三云,双双正拥貂裘”展现了一种温暖的情感,似乎在回忆曾经的快乐时光。
“婴雏抱向雕鞍上,指故乡万里炎州”这一句表现出诗人虽身在异乡,但心系故土,情感深厚。诗中提到的“高堂九子分飞,饥凤啾啾”,则是对家庭的忧虑和对亲情的思念,传达出一种对离散的无奈与哀伤。
“人间乐事天频妒,把恩情匆与东流”一句,表现出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对美好时光的叹息,增添了诗的哲理性。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家国的关切与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红草沟寒,黄华峪瞑: 描绘了秋天寒冷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 莫惊雨雪当秋: 提醒人们在这样冷清的天气中,不要因为突然的雨雪而惊慌。
- 并骑三云,双双正拥貂裘: 表达了温暖的情感,似乎在回忆亲密的时光。
- 婴雏抱向雕鞍上,指故乡万里炎州: 小孩的存在让人联想到故乡的温暖,传递出思乡之情。
- 念高堂九子分飞,饥凤啾啾: 通过对家庭分离的忧虑,表现出对亲情的渴望。
- 门闾倚尽因新妇,喜秦珠秀丽,汉玉温柔: 描绘了新婚的喜悦与美好,映衬出对幸福的追求。
- 况有银筝,边声一一蠲愁: 音乐的美好可以驱散忧愁,增添了生活的乐趣。
- 人间乐事天频妒,把恩情匆与东流: 人生的快乐常常被命运所阻碍,感叹时光流逝。
- 恨当年月未团圆,花未绸缪: 对未能团圆的遗憾,表达出对亲情的珍视。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比喻: “饥凤啾啾”比喻分离的亲情,生动形象。
- 拟人: “人间乐事天频妒”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思乡与团圆的主题,表达了对家庭的深切怀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草沟: 代表孤独与寒冷的环境。
- 黄华峪: 象征秋天的萧瑟。
- 貂裘: 代表温暖的生活。
- 银筝: 代表音乐与快乐。
- 炎州: 代表温暖的故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红草沟寒”代表什么季节?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
“婴雏抱向雕鞍上”中的“婴雏”指的是什么?
A. 小鸟
B. 小孩
C. 小狗
D. 小马 -
诗中表达了对什么的渴望?
A. 财富
B. 亲情
C. 权力
D. 名声
答案
- C. 秋天
- B. 小孩
- B. 亲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屈大均的《高阳台》更注重家庭与故乡的情感,而李白的作品则更集中于个人情怀与孤独感。两首诗在情感表达和意象运用上各具特色,但都蕴含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屈大均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