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如梦令(春晚)
作者: 刘南翁 〔宋代〕
没计断春归路。
借问春归何处。
莺燕也含愁,
总对落花无语。
春去。春去。
门掩一庭疏雨。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归途无计可断,
我问春天归往何处?
连黄莺和燕子都满含愁苦,
面对落花却无从言语。
春天已去,春天已去,
门前只剩一庭稀疏的细雨。
注释:
字词注释:
- 没计:没有办法。
- 断春归路:断绝春天归来的道路,形容无计可施。
- 借问:请问。
- 莺燕:指黄莺和燕子,常用来象征春天。
- 含愁:心中怀有愁苦。
- 无语:没有言语,形容失语或无话可说。
- 疏雨:细小而稀疏的雨。
典故解析:
- 诗中的“莺燕”常见于古典诗词中,象征春天的生机与美好,然而在这里却与“愁”相伴,反映了对春天逝去的惋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南翁(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性情洒脱,擅长词作,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春末夏初之际,正值春天即将结束,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对春天流逝的惋惜与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鉴赏:
《如梦令(春晚)》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浓厚的情感,展现出春天的离去带来的失落感。开头“没计断春归路”直接点明了词人对春天即将结束的无奈与惆怅,而“借问春归何处”则表现了对春天的渴望和追问,隐喻着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接下来的“莺燕也含愁”则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春鸟以情感,传达出春天的动植物都因春去而感到忧伤,进一步增强了诗的悲凉气氛。词中“总对落花无语”则表明了花的凋零无言以对,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无奈。
最后的“春去。春去。”反复吟唱,显得更加沉重,似乎在提醒着读者要珍惜眼前,而“门掩一庭疏雨”则用雨的意象,渲染了一种孤寂的氛围,仿佛春天的离去带走了所有的生机与活力,只留下寂静和淡淡的雨声,令人怅然若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没计断春归路:表达对春天离去的不舍与无奈。
- 借问春归何处:延续了对春天的思念,试图探寻其归去的方向。
- 莺燕也含愁:将春天的生物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共鸣。
- 总对落花无语:落花的凋零象征着春天的结束,令人感到无可奈何。
- 春去。春去。:情感的重复,强调了春天的确切离去。
- 门掩一庭疏雨:以雨作结,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意境,表现情感的悲凉。
修辞手法:
- 拟人:如“莺燕也含愁”,赋予鸟类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春去。春去。”形成对称,增强音乐感。
- 意象:细雨、落花,都是春天消逝的象征。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春天的追忆与留恋,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了“春去春来”的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生机与希望。
- 莺燕:象征春天的美好与生机,然而在此却是忧愁的体现。
- 落花:象征生命的短暂与美好的逝去。
- 细雨:渲染孤寂与惆怅的气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没计断春归路”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期待春天
B. 无奈与惆怅
C. 喜悦 -
“莺燕也含愁”中的“莺燕”象征什么? A. 春天的生机
B. 夏天的炎热
C. 秋天的凋零 -
诗中反复出现的“春去”有什么作用? A. 增加节奏感
B. 强调春天的离去
C. 表达对春天的期待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以词牌名为题,表现对往日情景的回忆与感慨。
- 温庭筠《更漏子》:同样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与此诗对比:李白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而刘南翁则是对春天的惋惜。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词学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