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答颜长道 其一》

时间: 2025-01-01 13:59:02

薄命犹多难,浮生未定居。

故人忧已矣,千里问何如。

白发羞明镜,青灯怯细书。

不曾知史馆,何用索枯鱼。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答颜长道 其一
薄命犹多难,浮生未定居。
故人忧已矣,千里问何如。
白发羞明镜,青灯怯细书。
不曾知史馆,何用索枯鱼。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命运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薄命的人生充满了艰难,浮生也没有安定的居所。老朋友为我忧虑,千里之外的问候又能有多少呢?白发映照在明镜前让我感到羞愧,青灯下的细书让我感到胆怯。对于历史的沧桑,我又何必去寻找那枯竭的鱼呢?

注释:

  • 薄命:指命运薄弱,命运多舛。
  • 浮生未定居:浮生指的是无常的人生,未定居则表示生活不稳定。
  • 故人忧已矣:老朋友对我已经感到忧虑。
  • 千里问何如:远道而来的问候,能够对我有什么帮助呢?
  • 白发羞明镜:白发映照在镜子里,感到羞愧。
  • 青灯怯细书:在微弱的青灯下,阅读细小的书籍,感到胆怯。
  • 史馆:指的是史书或史官,象征历史的记载。
  • 索枯鱼:索求枯鱼,意为追求毫无意义的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师道(约1045年-1100年),字仲明,宋代诗人,因其诗风清新而被称为“诗宗”。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尤其以诗歌和散文见长。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宋代,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对故人情谊的珍视与思考。诗中渗透着对历史的无奈和对现状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无奈与感慨。开篇的“薄命犹多难,浮生未定居”便直接点出人生的艰辛与不确定性,令人倍感心酸。随后,诗人以“故人忧已矣”展现出人际间的关怀与思念,尽管彼此相隔千里,关心依旧,显示出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接下来的两句“白发羞明镜,青灯怯细书”则透出一种对自身衰老和生活处境的无奈与羞愧。白发的出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而在微弱的灯光下,面对书本的无力感则反映了诗人对于知识与历史的追求与迷茫。

最后一句“不曾知史馆,何用索枯鱼”意在表达对历史知识的渴望与徒劳,暗示着即便了解历史又能如何呢?整首诗字字句句都流露出一种对浮生的感慨,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具有很强的哲理性与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薄命犹多难:阐述了命运的薄弱与生活的艰难。
  • 浮生未定居:强调了生活的不确定性和漂泊感。
  • 故人忧已矣:表达了对老朋友的思念与忧虑。
  • 千里问何如:反问远方的问候是否能带来实质帮助。
  • 白发羞明镜:自愧于老去,感受到时间的无情。
  • 青灯怯细书:在微弱灯光下感到对知识的渺小和无力。
  • 不曾知史馆:反思历史的无知和对知识的渴求。
  • 何用索枯鱼:质疑追求历史知识的意义,发出无奈的叹息。

修辞手法: 本诗多用对仗、比喻和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例如,“白发羞明镜”中的“白发”与“明镜”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老去的羞愧感;“千里问何如”则通过反问突显了远方关心的无力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友谊的珍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历史的反思,体现了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对命运的无奈接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薄命:象征命运的脆弱与艰辛。
  • 白发:象征衰老和时间的流逝。
  • 青灯:象征孤独与思索。
  • 细书:象征知识的渴求与学习的艰难。
  • 史馆:象征历史的深邃与复杂。
  • 枯鱼:象征无意义的追求与失落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薄命犹多难”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命运的无奈
    • B. 对生活的热爱
    • C. 对历史的追求
    • D. 对朋友的关心
  2. “白发羞明镜”中的“白发”象征什么?

    • A. 年轻
    • B. 财富
    • C. 衰老
    • D. 友谊
  3. “千里问何如”中,诗人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什么感受?

    • A. 愤怒
    • B. 感激
    • C. 无奈
    • D. 期待

答案

  1. A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李白陈师道的作品都体现了对人生的思考,但李白更倾向于豪情壮志,而陈师道则多了一份感慨与无奈。李白的《将进酒》强调的是把握当下的洒脱,而陈师道的《寄答颜长道》则是一种对命运的深刻反思,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诗词基础知识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