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雁二首》

时间: 2025-01-17 09:37:40

弧矢千夫志,潇湘万里秋。

宁为宝筝柱,肯作置书邮。

远道勤相唤,羁怀误作愁。

聊宽稻粱意,宁复网罗忧。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归雁二首》
作者:陈师道〔宋代〕
弧矢千夫志,潇湘万里秋。
宁为宝筝柱,肯作置书邮。
远道勤相唤,羁怀误作愁。
聊宽稻粱意,宁复网罗忧。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远离故乡时的思乡之情与对归家的渴望。诗中提到的“弧矢千夫志”,表示即使在万里之遥,也有无数人心中有着归家的共同愿望。“宁为宝筝柱,肯作置书邮”,表达了宁愿做一个守候的筝柱,也不愿意成为寄书的邮差,显现出对归家的执着和不愿流离的心态。接下来的“远道勤相唤,羁怀误作愁”,进一步加深了因离乡而产生的愁苦。“聊宽稻粱意,宁复网罗忧”,最后则表达了诗人希望在稻米和粮食的滋养下,能够放下心中的忧虑。

注释

  • 弧矢:古代的一种弓箭,这里用以比喻志向远大。
  • 宝筝柱:比喻一种地位稳固、值得珍惜的事物。
  • 置书邮:表示寄信的邮差,暗示与他人的沟通和联系。
  • 羁怀:指被拘束的思念之情。
  • 稻粱:指粮食,象征生活的温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师道(生卒年不详),字士元,号梅溪,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他的诗作多表现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故乡的眷恋。

创作背景

《归雁二首》创作于诗人身处异乡、思念故土之际。正值秋季,万物凋零,诗人在此时感受到归家的渴望和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归雁”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归家的执着追求。诗的开头用“弧矢千夫志”展现出一种大气磅礴的气势,暗示即使身处异乡,归家的愿望依然如箭般坚定不移。接着,诗人以“宁为宝筝柱”自喻,流露出对归家的向往与坚守,体现了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远道勤相唤”一句,诗人表现出对亲友的思念,强调了人际间的联系和温情。而“羁怀误作愁”则将情感推向高潮,生动地传达出因思乡而产生的忧愁。最后一句“聊宽稻粱意,宁复网罗忧”则将情感转向一种释然,表达了对生活的接受与对未来的希望。

整首诗意象丰富,情感真挚,融汇了对故乡的眷恋与对生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弧矢千夫志:表达了诗人对于归家的坚定信念,尽管在外漂泊,但心中有着共同的愿望。
  2. 潇湘万里秋:描绘了秋天潇湘地区的景象,增添了思乡的氛围。
  3. 宁为宝筝柱:表明诗人宁愿守候在故乡,也不愿意奔波在外。
  4. 肯作置书邮:诗人愿意为亲友传递消息,体现了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5. 远道勤相唤:强调了即便相隔万里,彼此间的牵挂依然存在。
  6. 羁怀误作愁:表达了因被束缚而产生的忧愁。
  7. 聊宽稻粱意:表示在生活的滋养下,心情也有所宽慰。
  8. 宁复网罗忧:宁愿放下忧虑,享受简单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宁为宝筝柱”,将自我的状态比作稳固的筝柱。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使得诗句更为工整。
  • 拟人: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情感,如“羁怀”使情感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思乡与归家的主题,通过诗人的内心挣扎与情感表达,展现出对故乡的深情眷恋与对生活的感悟。诗人用简洁而深刻的语言,传达了离乡游子的普遍情感。

意象分析

  • 归雁:象征归乡的愿望和思念的情感。
  • :代表着离别和思念。
  • 宝筝柱:象征着安定、归属感。
  • 稻粱:象征生活的基本保障,寄托了对生活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远道勤相唤”是指什么?

    • A. 远方的朋友互相询问
    • B. 离乡的人与故乡的联系
    • C. 诗人对生活的期许
  2. “宁为宝筝柱”的“宝筝柱”比喻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生活的支柱
    • C. 文化的象征
  3. 诗中的“羁怀”指的是什么?

    • A. 被束缚的思念
    • B. 生活的忧愁
    • C. 远方的牵挂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月夜忆舍弟》杜甫:同样传达了游子对家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离骚》 屈原:均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但《离骚》更具悲剧色彩,而《归雁二首》则更为柔和和释然。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