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鱼行》

时间: 2025-01-19 20:14:40

水落塘枯鱼卧陆,小儿抱取不濡足。

昂藏赤*亦垂头,背负玄鳞三十六。

家人涤砧不辞劳,云有素书金错刀。

嗟予赎放岂徼福,忍把汝命供吾饕。

如今已脱张胡子,好上龙门饮湖水。

不然崛起载飞仙,切莫颠狂称长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放鱼行 ——范成大

水落塘枯鱼卧陆,小儿抱取不濡足。
昂藏赤亦垂头,背负玄鳞三十六。
家人涤砧不辞劳,云有素书金错刀。
嗟予赎放岂徼福,忍把汝命供吾饕。
如今已脱张胡子,好上龙门饮湖水。
不然崛起载飞仙,切莫颠狂称长史。

白话文翻译

水位下降,塘水干涸,鱼儿卧在陆地上,小孩儿抓住它们却不沾湿脚。昂首而立的红鱼也低下头,背上背着三十六片黑鳞。家人洗涤石磨不辞辛劳,听说有封素书金错刀。唉,我赎放这些鱼难道是为了图个福气,怎忍心把你的性命来供我饕餮之欲。如今已脱掉长胡子,想去龙门饮湖水。否则,若是飞升成仙,切莫狂妄自称长史。

注释

  • :水池。
  • 濡足:沾湿脚。
  • 昂藏:高昂的姿态。
  • 玄鳞:黑色的鱼鳞。
  • 涤砧:洗涤石磨。
  • 素书:指未写的书信。
  • 金错刀:一种工艺精美的刀。
  • 赎放:赎回并释放。
  • :饕餮,指贪吃。
  • 龙门:传说中的神仙所居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景仁,号云溪,江苏常州人,南宋著名诗人、词人和书法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清新自然,常以写景抒情为主。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人民生活困苦之时。诗人通过描写小孩捕鱼的情景,引发对生命与自由的思考,表达对物质欲望的反思和对生命的珍惜。

诗歌鉴赏

《放鱼行》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细腻的情感流露,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敬畏与对贪欲的反思。诗中以小孩捉鱼的画面开篇,生动形象,既体现出孩子的天真无邪,又暗含对生命的无情剥夺。鱼的形象在这里不仅仅是自然界的生物,更象征着自由与生命的脆弱。

接着,诗人提到“昂藏赤亦垂头”的红鱼,表现出鱼儿面对困境的无奈与屈辱,反映出社会环境对生命的压迫。同时,“家人涤砧不辞劳”则展现了人们在艰苦环境中努力生存的场景,体现出民众的辛劳与不易。

最后,诗人以“嗟予赎放岂徼福”自问自答,强调自己赎放鱼的目的并非为了追求物质的福气,而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与对贪欲的反思。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探讨了生命的价值与人类的欲望之间的矛盾,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水落塘枯鱼卧陆:水位下降,塘水干涸,鱼儿无处可逃,躺在陆地上,暗示生命的困境。
  2. 小儿抱取不濡足:小孩抓住鱼,却不沾湿脚,表现出对生命的无情。
  3. 昂藏赤亦垂头:昂首而立的红鱼低下头,象征生命的屈辱。
  4. 背负玄鳞三十六:背上背着三十六片黑鳞,具体描绘鱼的形态。
  5. 家人涤砧不辞劳:家人辛勤劳作,强调生存的艰辛。
  6. 云有素书金错刀:听说有封未写的书信,暗示对未来的期待。
  7. 嗟予赎放岂徼福:我赎放鱼难道是为了追求福气?
  8. 忍把汝命供吾饕:怎能将你的性命供我享乐?
  9. 如今已脱张胡子:我已不再年轻,想去追寻真正的生活。
  10. 好上龙门饮湖水:希望去龙门饮水,象征追求自由。
  11. 不然崛起载飞仙:否则若能飞升成仙,切莫狂妄自称长史。

修辞手法

  • 比喻:鱼儿象征生命的脆弱与自由。
  • 拟人:鱼儿的低头与无助,表现生命的屈辱。
  • 对仗:如“昂藏赤亦垂头,背负玄鳞三十六”,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通过对捕鱼场景的描写,反映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贪欲的反思,表达了对自然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生命的脆弱与自由。
  2. 小儿:代表天真无邪与对生命的无知。
  3. :象征生命的源泉与流动。
  4. 龙门: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理想与自由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放鱼行》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范成大
    D. 白居易

  2. 诗中“昂藏赤亦垂头”中“昂藏”指的是?
    A. 低下头
    B. 高昂的姿态
    C. 鱼的颜色
    D. 鱼的大小

  3. “嗟予赎放岂徼福”这句的意思是?
    A. 放鱼是为了图福气
    B. 放鱼并非为了追求福气
    C. 鱼是我的财富
    D. 赎放是为了生存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南春》——杜甫
  • 《渔舟唱晚》——李白

诗词对比

  • 范成大的《放鱼行》杜甫的《江南春》在主题上均涉及自然与人性,但范成大更加侧重于对生命的反思,而杜甫则强调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两者在意象的使用和情感的表达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及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诗词选》
  • 《范成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