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徐虞部以龙尾石砚邀予第品仍授来使持还书府 蔡襄 〔宋代〕
玉质纯苍理緻精,锋芒都尽墨无声。 相如间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一块质地纯净、工艺精湛的龙尾石砚,其墨色深沉且无声。诗人借用司马相如的故事,表达了对这块砚台的珍视,认为其价值远超秦国所要的十五座城池。
注释:
- 玉质纯苍:形容砚台的质地如玉般纯净,颜色苍翠。
- 理緻精:指砚台的纹理细致精美。
- 锋芒都尽:形容墨色深沉,无锋芒之感。
- 墨无声:指墨色深沉,使用时无声无息。
- 相如间道还持去:借用司马相如的故事,表示对砚台的珍视。
- 肯要秦人十五城:比喻砚台的价值极高,远超物质财富。
典故解析:
- 相如间道还持去:司马相如是汉代著名文学家,曾有“相如窃符救赵”的故事,这里借用其名,表示对砚台的珍视和不舍。
- 肯要秦人十五城: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以和氏璧换取秦国十五座城池的故事,这里用来比喻砚台的珍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北宋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文风格清新,书法尤以行书见长。此诗反映了蔡襄对文房四宝的珍视,以及对艺术品的极高评价。
创作背景: 此诗是蔡襄应徐虞部之邀,对一块龙尾石砚进行品评后所作。诗中表达了对这块砚台的极高评价和珍视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龙尾石砚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质地纯净、工艺精湛的特点。诗人运用典故,将砚台的价值与历史上的珍贵物品相比较,强调了其非凡的价值。诗中的“玉质纯苍理緻精”一句,既描绘了砚台的外观特征,又隐喻了其内在的品质。而“相如间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则通过历史典故,进一步提升了砚台的文化和艺术价值,表达了诗人对艺术品的极高评价和珍视之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玉质纯苍理緻精”:首句直接描绘了砚台的外观和质地,玉质般的纯净和苍翠的颜色,以及细致精美的纹理。
- “锋芒都尽墨无声”:第二句描述了砚台的墨色深沉,使用时无声无息,体现了其高品质。
- “相如间道还持去”:第三句借用司马相如的故事,表示对砚台的珍视和不舍。
- “肯要秦人十五城”:最后一句通过历史典故,比喻砚台的价值极高,远超物质财富。
修辞手法:
- 比喻:“玉质纯苍”将砚台的质地比作玉,形象生动。
- 典故:借用司马相如和蔺相如的故事,增强了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龙尾石砚的描绘和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艺术品的极高评价和珍视之情,强调了艺术品的内在价值和文化意义。
意象分析:
- 玉质纯苍:描绘了砚台的质地和颜色,象征着纯净和高贵。
- 锋芒都尽:形容墨色深沉,象征着内敛和深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玉质纯苍理緻精”一句描绘了砚台的什么特点? A. 颜色和质地 B. 形状和大小 C. 重量和硬度 D. 使用方法
-
诗中“相如间道还持去”借用了哪个历史人物的故事? A. 司马迁 B. 司马相如 C. 蔺相如 D. 廉颇
-
诗中“肯要秦人十五城”用来比喻什么? A. 砚台的价值 B. 砚台的重量 C. 砚台的形状 D. 砚台的颜色
答案: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石钟山记》:同样是对石头的描写,展现了苏轼对自然景观的感悟和艺术追求。
诗词对比:
- 蔡襄此诗与苏轼的《石钟山记》相比,虽然都是对石头的描写,但蔡襄更注重艺术品的内在价值和文化意义,而苏轼则更注重自然景观的感悟和艺术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蔡襄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特点。
- 《蔡襄书法全集》:收录了蔡襄的书法作品,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