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寻阳,上崔相涣三首》

时间: 2025-01-06 08:50:39

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

能回造化笔,或冀一人生。

毛遂不堕井,曾参宁杀人。

虚言误公子,投杼惑慈亲。

白璧双明月,方知一玉真。

虚传一片雨,枉作阳台神。

纵为梦里相随去,

不是襄王倾国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系寻阳,上崔相涣三首
李白〔唐代〕

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
能回造化笔,或冀一人生。
毛遂不堕井,曾参宁杀人。
虚言误公子,投杼惑慈亲。
白璧双明月,方知一玉真。
虚传一片雨,枉作阳台神。
纵为梦里相随去,不是襄王倾国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主题围绕历史的悲剧与人生的无常,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感慨。诗中提到邯郸的战争,反映出历史的严酷;而“能回造化笔”则是对创造与命运的思考。毛遂和曾参分别代表了勇气与道德的象征,而“虚言误公子”则警示了言语的误导。最后,“纵为梦里相随去”表达了梦境与现实的对比,揭示了权力与人心的脆弱。

注释

  • 邯郸:古地名,长平战役的发生地,指代战争与历史悲剧。
  • 长平:楚汉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象征着历史的惨痛与无奈。
  • 毛遂:指毛遂自荐,象征勇气与机会。
  • 曾参:儒家典故,代表忠诚与伦理道德。
  • 白璧:象征纯洁与美好。
  • 阳台神:指代神话中的人物,暗示虚幻与现实的反差。
  • 襄王:指的是楚国的王,象征权力与梦境的幻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豪放、奔放的个性及诗作闻名,作品多表达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李白游历的时代,历史背景复杂,战乱频繁,使得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尤为深刻,诗中反映出对英雄与命运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此诗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绘,展现了李白对人生无常的感悟。诗的开头提到邯郸与长平,直接引入历史的悲剧,展现出战争带来的痛苦与无奈。接着,诗人引入毛遂与曾参,反映出在历史洪流中,个人的选择与命运的微妙关系。毛遂的勇气与曾参的道德,构成了对理想与现实的双重思考。

在“虚言误公子”一联中,李白透过对言语的探讨,揭示出权力与人心之间的脆弱与不确定。最后,诗人以“梦里相随去”收尾,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反思,强调了个人命运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奈。整首诗在历史与个人的碰撞中,展现出诗人深邃的思想与丰富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提到历史战役,表达对战争的感慨。
  2. “能回造化笔,或冀一人生。”:探讨命运与创造的关系。
  3. “毛遂不堕井,曾参宁杀人。”:象征勇气与道德,体现人性的复杂。
  4. “虚言误公子,投杼惑慈亲。”:言语的误导与亲情的牵绊。
  5. “白璧双明月,方知一玉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
  6. “虚传一片雨,枉作阳台神。”:虚幻的追求与现实的失落。
  7. “纵为梦里相随去,不是襄王倾国人。”:梦境与现实的对比,强调命运的不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历史人物与个人命运进行对比。
  • 对仗:如“虚言误公子,投杼惑慈亲”,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白璧与明月象征纯洁与理想。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李白对历史的反思与个人命运的感悟,强调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展现了历史的悲剧与人生的无常。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邯郸:历史的悲剧。
  • 白璧:象征理想与美好。
  • 阳台神:虚幻的追求与现实的失落。
  • :象征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邯郸与长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a. 友谊
    b. 战争
    c. 商业

  2. 毛遂与曾参分别象征什么? a. 勇气与道德
    b. 财富与权力
    c. 友谊与爱情

  3. “虚言误公子”表达了什么? a. 言语的真诚
    b. 言语的误导
    c. 言语的美好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将进酒》:同样反映了李白对人生的热情与无常。
  • 杜甫的《春望》:展现历史与个人命运的交织。

诗词对比

  • 李白与杜甫的作品,李白强调个体的自由与理想,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与人民苦难,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李白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