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咏蟋蟀》

时间: 2025-01-06 14:47:55

切切凄凄,叨叨絮絮。

西风驿路伤心处。

明知枕畔不堪听,何劳故傍疏灯语。

古迹丹枫,寒城白苎。

便须谱入悲秋句。

玉人起坐泪阑干,声声断续纱窗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切切凄凄,叨叨絮絮。
西风驿路伤心处。
明知枕畔不堪听,
何劳故傍疏灯语。
古迹丹枫,寒城白苎。
便须谱入悲秋句。
玉人起坐泪阑干,
声声断续纱窗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凄凉的情感,写道:在寂静的夜晚,伴随着西风吹过的旅途,心中充满了伤感。明明知道枕边的声音让人难以承受,何必还要在旁边孤独地与灯下的细语相伴?古老的遗迹上红枫如火,寒冷的城市中白苎萋萋,眼泪如泉涌,仿佛要把悲伤的秋天都谱写成诗。玉人坐起,泪水沾湿了栏杆,断断续续的声音透过纱窗传来,仿佛是黎明的悲歌。

注释

  • 切切凄凄:形容声音低沉而悲伤。
  • 驿路:指旅途的驿站,暗示旅途的孤独与悲伤。
  • 疏灯语:灯下的低语,表达孤独的心情。
  • 丹枫:红色的枫树,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带来一种伤感的气氛。
  • 白苎:指茅草,象征着寒冷与萧瑟。
  • 玉人:指美丽的女子,通常用来象征柔情和泪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俞,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闻名。董俞的诗歌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秋季,正值伤感的季节,诗人通过对蟋蟀声的描写,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孤独。

诗歌鉴赏

《踏莎行 咏蟋蟀》是一首充满秋意与伤感的诗作,诗中通过对蟋蟀鸣叫的描写,映射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开头的“切切凄凄,叨叨絮絮”不仅描绘了蟋蟀的细微声响,更在无形中渗透出一种深深的孤寂。西风阵阵,带走了温暖,也带来了心中的惆怅。

诗中提到的“明知枕畔不堪听”,表现了诗人对蟋蟀声的无奈与不愿面对的情感。即使知道这些声音会引发内心的伤感,诗人仍然选择在灯下倾听,体现出一种自我折磨的情怀。接下来的“古迹丹枫,寒城白苎”则为整首诗增添了视觉上的色彩,红枫与白苎的对比,既象征着秋天的美丽,又蕴含着即将消逝的哀愁。

最后的“玉人起坐泪阑干”更是让全诗达到了情感的高潮,柔美的女子因心中悲伤而泪流满面,断续的声音透过纱窗,似乎在诉说着无尽的思念与痛苦。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层层递进的情感,展现了秋天的悲凉与个人情感的复杂,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切切凄凄,叨叨絮絮:描绘了蟋蟀的声音,细腻而忧伤,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2. 西风驿路伤心处:西风吹拂,带来了旅途的伤感,暗示了诗人对过往的怀念。
  3. 明知枕畔不堪听:诗人明白这些声音会让自己更加痛苦,但仍选择倾听。
  4. 何劳故傍疏灯语:即使如此,仍然在孤独的夜晚陪伴着微弱的灯光。
  5. 古迹丹枫,寒城白苎: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增强了秋天的氛围。
  6. 便须谱入悲秋句:感受到这种悲伤,诗人想要将其化为诗句。
  7. 玉人起坐泪阑干:美丽的女子因伤心而泪流满面,展现了人的脆弱。
  8. 声声断续纱窗曙:透过纱窗传来的声音,隐隐约约,似乎在诉说着无尽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拟人:蟋蟀的鸣叫被赋予了情感,仿佛在诉说着悲伤。
  • 对仗:诗中多次使用对仗的手法,如“切切凄凄,叨叨絮絮”,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秋天的景象与内心的感受相结合,形成强烈的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蟋蟀的描写及秋天景象的映衬,展现了孤独、惆怅与对过往的怀念,表达了人们在秋天这个季节中最深刻的情感体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蟋蟀:象征孤独与哀伤,代表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 西风: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丹枫:秋天的美丽,亦是悲伤的象征。
  • 玉人:代表柔情与悲伤,体现了人的脆弱与情感的复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切切凄凄”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乐
    • B. 孤独与悲伤
    • C. 愤怒
  2. 诗中提到的“寒城白苎”象征着什么?

    • A. 温暖
    • B. 凄凉与萧瑟
    • C. 富饶
  3. “玉人起坐泪阑干”中的“玉人”指的是?

    • A. 一位美丽的女子
    • B. 一位老者
    • C. 一只动物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同样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孤独。
  • 《秋夕》(杜甫):描绘了秋天的凄凉与人间的冷暖。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踏莎行 咏蟋蟀》:两首诗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了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但前者更为直接,后者则通过蟋蟀声展现了更复杂的情感层次。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赏析》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