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洲即事(一作眺望)》

时间: 2025-01-19 18:52:50

怅望春襟郁未开,重吟鹦鹉益堪哀。

曹瞒尚不能容物,

黄祖何曾解爱才。

幽岛暖闻燕雁去,晓江晴觉蜀波来。

何人正得风涛便,一点轻帆万里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怅望春襟郁未开,重吟鹦鹉益堪哀。
曹瞒尚不能容物,黄祖何曾解爱才。
幽岛暖闻燕雁去,晓江晴觉蜀波来。
何人正得风涛便,一点轻帆万里回。

白话文翻译:

我怅然望着春天的衣襟却未能舒展,反复吟诵鹦鹉之声更是增添了我的哀伤。曹操即使已不再容忍世间的事物,黄承儿又何曾理解并欣赏人才呢?在幽静的岛屿上,温暖的春光中听到燕雁归去的消息,清晨的江面上感受到蜀地的波澜。究竟是谁能得风扬帆,轻轻一划就能万里归来呢?

注释:

  • 怅望:怅然望去,表示心中感到惆怅和失落。
  • 春襟:春天的衣襟,象征春天的温暖和生机。
  • 重吟:再三吟唱。
  • 曹瞒:即曹操,代表有才华的领导者。
  • 黄祖:黄祖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地方割据者,指代不理解人才的人。
  • 幽岛:指孤独的岛屿。
  • 燕雁:燕子和大雁,春天迁徙的鸟类。
  • 蜀波:蜀地的水波,指四川的河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涂,字宗之,唐代诗人,以五言绝句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鹦鹉洲即事》写于崔涂被贬或流亡期间,感慨春天的到来与个人的失落,反映了诗人在困境中的孤独与无奈。

诗歌鉴赏:

《鹦鹉洲即事》展现了诗人在春日时节的惆怅与思考,诗的开头以“怅望”展现出一种满腹心事的情感,春天本应是欣欣向荣的季节,但诗人却因未能“开”而感到苦闷。接下来重吟鹦鹉的声音,既是对春日的追忆,也是对心中哀伤的表达,鹦鹉的鸣叫成为了诗人情感的共鸣。

曹操与黄祖的提及,表面上看似与个人情感无关,实际上是对人才能否被赏识的深刻反思,曹操虽能容纳人才,但对于黄祖这样的地方割据者而言,才华并不被重视。此处将个人的失落感与历史人物的命运相联系,增强了诗的厚度。

“幽岛”、“燕雁”、“晓江”、“蜀波”等意象交织,构成了一个自然与人情的世界,表现出春天的生机盎然与个人的孤独对比,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冲突。最后一句“何人正得风涛便,一点轻帆万里回”,则是一种无奈的期盼和对自由的向往,表现出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怅望春襟郁未开: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期待和失落。
  2. 重吟鹦鹉益堪哀:反复吟诵鹦鹉之鸣,只让人更感伤。
  3. 曹瞒尚不能容物:提到历史人物,表达对人才不被重视的失望。
  4. 黄祖何曾解爱才:对比黄祖的无知,暗指当今社会对才华的不重视。
  5. 幽岛暖闻燕雁去:在温暖的岛屿上听到春天燕雁归来的消息,暗含希望。
  6. 晓江晴觉蜀波来:清晨的江面感受到蜀地的波澜,展现出自然的变化。
  7. 何人正得风涛便:问谁能够顺风顺水,轻松归来。
  8. 一点轻帆万里回:渴望能有这样的人生旅程,轻松自由。

修辞手法:

  • 比喻:春襟比喻诗人的心境,鹦鹉的鸣叫象征内心的哀伤。
  • 对仗:诗句之间有一定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美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与人情绪结合,赋予燕雁等生命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与失落,反映了对才华被埋没的无奈以及对自由的向往。诗人通过对比与自然描绘,表达了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希望,形成了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

意象分析:

  • 春襟:象征生命与希望。
  • 鹦鹉:代表美好但遥不可及的事物。
  • 燕雁:象征归属与希望,春天的到来。
  • 轻帆:代表自由与理想的追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曹瞒”是指哪个历史人物?

    • A. 曹操
    • B. 曹丕
    • C. 曹仁
  2. 诗中“幽岛”指代什么?

    • A. 孤独的环境
    • B. 一个具体的岛屿
    • C. 春天的温暖
  3.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战争的描绘
    • B. 对春天的渴望与失落
    • C. 对友情的思念

答案:1.A 2.A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李白《早发白帝城》: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更侧重于旅途的愉悦与壮阔。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通过送别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待,情感更为直接。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