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平尽不平处,尚嫌功未深。
应难将世路,便得称师心。
高鸟下残照,白烟生远林。
更闻清磬发,聊喜缓尘襟。
白话文翻译
这片土地虽然已经平整,却仍觉得修得不够。
看来在这世道上修行,恐怕要难以称得上真正的师者。
高飞的鸟儿在夕阳下俯冲,白色的烟雾在远方的树林中升起。
更听到清脆的磬声传来,心中略感欣慰,尘世的烦恼也似乎淡化了。
注释
字词注释
- 平尽不平处:指地面虽然已经平整,但仍旧有不平之处。
- 功未深:修整的功夫还不够深入。
- 世路:人世间的道路,指人生的道路。
- 称师心:称得上真正的师者的心境。
- 高鸟:指在高空飞翔的鸟。
- 残照:夕阳的余晖。
- 白烟:指从树林中升起的烟雾。
- 清磬:清脆的磬声,表示一种清雅的音响。
- 尘襟:指内心的尘世烦恼。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高鸟”和“清磬”,分别可以理解为自然与内心的结合,展现出一种和谐的境界。唐代诗人崔涂以其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常常在作品中融入自然意象,反映内心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涂,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崔涂的诗常常表达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晚次修路僧》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之时。诗人在修路僧的陪伴下,反思人生道路,表达对世事的感悟。
诗歌鉴赏
《晚次修路僧》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和谐的自然图景,诗人通过对修路的描绘,抒发内心的感慨。开头两句“平尽不平处,尚嫌功未深”,表现出一种对修行的追求与自我反思的态度。诗人认为,虽然已努力修整,但仍感不足,这反映了他对自我修养与人生道路的思考。
接下来的“高鸟下残照,白烟生远林”,展现了夕阳下自然的静谧与和谐。高飞的鸟儿和升起的白烟,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寓意着人生的短暂与美好。最后一句“更闻清磬发,聊喜缓尘襟”,清磬的声音带来内心的宁静,消解了世俗的烦恼,体现了诗人对内心平静的渴望。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人生、修行的思考与感悟,反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平尽不平处”:尽管地面已经平整,但仍有不平之处,象征着人生活的不完美。
- “尚嫌功未深”:表达了诗人对自我修行的不足之感。
- “应难将世路”:对世事的感慨,认为修行不易。
- “便得称师心”:强调真正的修行者应具备的心境。
- “高鸟下残照”:描绘自然景色,鸟儿在夕阳下俯冲,象征着自由与生命的短暂。
- “白烟生远林”:白烟升起,增添了诗的意境,表现出一种宁静。
- “更闻清磬发”:清脆的磬声响起,象征内心的宁静。
- “聊喜缓尘襟”:表达诗人内心的喜悦,尘世的烦恼似乎得以缓解。
修辞手法
整首诗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如“高鸟”和“残照”的对仗,形成了音韵的和谐。诗中自然景象的描绘,带有拟人化的色彩,使得情感更加丰富。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修行的思考,既有对自我不足的反省,也有对自然的赞美与内心宁静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鸟:象征自由、生命的渴望。
- 残照: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白烟:象征宁静与内心的清澈。
- 清磬:象征内心的宁静与理想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晚次修路僧》是谁的作品?
A. 王维
B. 崔涂
C. 李白 -
诗中高鸟象征什么?
A. 自由
B. 繁忙
C. 忧愁 -
“白烟生远林”中的“白烟”象征着什么?
A. 烦恼
B. 宁静
C. 繁华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别》:同样表达对自然的感悟与人生的思考。
- 李白的《将进酒》:表现了对人生的豪情与哲理。
诗词对比
崔涂的《晚次修路僧》与王维的《鹿柴》都展现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的结合,但崔涂更强调对人生道路的思考,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的宁静与和谐。两首诗在意境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包含了唐代许多优秀的诗作,适合深入学习。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对古诗词的详细分析与解读。
- 《诗经》与《楚辞》:了解古代诗词的根基,拓展对诗词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