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三吟》
时间: 2025-01-06 09:02: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八十三吟
作者:陆游
石帆山下白头人,
八十三回见草春。
自爱安闲忘寂寞,
天将强健报清贫。
枯桐已爨宁求识,
弊帚当捐却自珍。
桑苧家风君勿笑,
它年犹得作茶神。
白话文翻译
在石帆山下,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
已经八十三次见到春天的草木复苏。
他自得其乐,安闲自在,忘却了寂寞,
上天将以健康回馈他的清贫。
枯萎的桐树已被烧毁,何必再去追求名声呢?
那些破旧的扫帚也应当舍弃,然而他却珍惜它们。
对于桑树和苧麻的家风,请你不要嘲笑,
因为在未来的岁月中,我仍能成为泡茶的高手。
注释
- 石帆山:指的是一座名山,象征着高洁和清静的环境。
- 白头人:指年长者,白发苍苍,象征着智慧和经历。
- 草春:指春天的草木复苏,象征生命的延续与希望。
- 自爱安闲:意思是自己享受宁静的生活。
- 强健报清贫:上天将健康的身体作为对清贫生活的回馈。
- 枯桐已爨:枯萎的桐树已经被烧掉,暗示对名声的放弃。
- 桑苧:指桑树和苧麻,象征着朴素的家庭传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爱国者和军事家。他的诗作反映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及对理想的追求,作品风格多样,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八十三吟》创作于陆游晚年,正值他人生的黄昏阶段,诗中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体现了他在经历了人生风雨后,依然对生活保持乐观态度的精神。
诗歌鉴赏
《八十三吟》是陆游晚年的一首抒怀诗,诗中自述了自己作为一个八十三岁老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感受。开篇以“石帆山下白头人”引入,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以及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态度。八十三次见春草,象征着诗人经历了春秋轮转,见证了生命的循环与不息。
“自爱安闲忘寂寞”一句,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满足与对孤独的超脱,显示出一种淡泊明志的哲学思考。而“天将强健报清贫”则揭示了诗人对自身健康的珍视,认为上天会以健康的身体来回馈自己清贫的生活。
后半部分的“枯桐已爨宁求识,弊帚当捐却自珍”,通过对枯桐和旧扫帚的描写,反映出对名利的淡泊,强调了内心的富足和成熟的心态。最后一句“桑苧家风君勿笑”,则以诙谐的语气表达了对家庭传统的珍视,反映出一种人生态度的转变。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和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体现了陆游的人生智慧与诗人特有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石帆山下白头人:描述了诗人身处的环境和他的身份,暗示了岁月的流逝。
- 八十三回见草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复苏的感慨,体现了他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自爱安闲忘寂寞:反映出诗人对自我生活的认同与内心的平和。
- 天将强健报清贫:寓意着对未来的期望,认为健康是对艰辛生活的最好回报。
- 枯桐已爨宁求识:通过对枯桐的描写,表达对名声和功利的超然态度。
- 弊帚当捐却自珍: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东西,诗人依然珍惜,显示出一种生活态度。
- 桑苧家风君勿笑:以幽默的方式表达对家庭传统的尊重,展现了诗人的生活哲学。
- 它年犹得作茶神: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希望,暗示他仍有能力享受生活的乐趣。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自爱安闲”与“忘寂寞”,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诗人的内心状态。
- 比喻:通过“桑苧家风”来比喻一种朴素的生活方式,传达诗人对家庭的珍视。
- 拟人: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结合,增添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诗人即便在晚年也未曾丧失对生活的热情与追求,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头人:象征智慧与岁月的积累。
- 春草:象征生机与希望,代表着生命的循环。
- 枯桐:象征名利的消逝与清贫的生活。
- 桑苧:象征家庭的传统与朴素的生活方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陆游的《八十三吟》写于哪个年龄阶段?
- A. 60岁
- B. 70岁
- C. 83岁
- D. 90岁
-
诗中提到的“天将强健报清贫”是什么意思?
- A. 上天会给予健康作为回报
- B. 上天会给予财富作为回报
- C. 上天会给予名声作为回报
- D. 上天会给予快乐作为回报
-
诗中“弊帚当捐却自珍”体现了诗人的什么态度?
- A. 对物质的追求
- B. 对名利的淡泊
- C. 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 D. 对生活的消极态度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游山西村》 - 陆游
- 《春夜喜雨》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陆游《游山西村》与《八十三吟》
- 主题:两首诗均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但《八十三吟》更侧重于人生的哲学思考,而《游山西村》则表现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宁静。
- 风格:前者更为沉稳,后者则充满活力,展现了不同的人生阶段的情感特征。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