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调笑令 其三
秋蛩。秋蛩。一宵苦吟谁共。月明万里长空。只有怀人梦同。同梦。同梦。凉透罗衾独拥。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蟋蟀,秋天的蟋蟀,昨夜我苦吟着,谁能陪伴我?月光洒满万里长空,唯有在梦中与你相同的思念。同一个梦,同一个梦,只是在凉透的罗衾下我独自拥抱。
注释:
- 秋蛩:指秋天的蟋蟀,是一种秋天常见的小虫,象征着孤独和思念。
- 一宵苦吟:指在夜里苦苦吟诵,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愁苦。
- 月明:月光明亮,象征着清晰与宁静,也暗示内心的孤寂。
- 怀人:思念的人,通常指恋人或亲人。
- 梦同:梦中与思念的人相会,体现了对爱情的渴望。
- 凉透罗衾:罗衾指用细丝织成的被子,凉透则强调了夜晚的寒冷,体现孤独的情感。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古典典故,但它承载着传统诗词常见的主题——孤独与思念。蟋蟀的鸣叫在古诗中常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往往与离别、思念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俞樾(1821-1907),字葆光,号樾轩,晚号静庵,江苏常熟人。清代著名的诗人、学者,以精湛的诗词和对古典文学的研究著称。他的诗风婉约而富有情感,常常表达对人生、爱情的思考。
创作背景:
《调笑令 其三》创作于清代,其背景是社会动荡以及个人情感的纠葛,使得诗人常常沉浸在孤独与思念的情境中,表达对逝去时光和离别之人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开头的“秋蛩”引入了秋天的意象,蟋蟀的鸣叫象征了孤独与思念,给人以清冷的感觉。诗人以“昨夜苦吟”开头,展现了他在漫漫长夜中无尽的思索与愁苦,似乎在向夜空诉说着自己的孤独与对爱人的思念。
接下来的“月明万里长空”,展现了宁静的夜空,然而这种宁静并没有带来内心的平和,反而加深了对远方恋人的思念。诗人在梦中希望与爱人相聚,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渴望。而“凉透罗衾独拥”则更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罗衾的凉意暗示了他在无人的夜晚,只有被子陪伴,孤独的状态让人心生怜惜。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感叹,也有对人情的思考,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蛩:点明季节,营造气氛。
- 一宵苦吟谁共:表达孤独,渴望有人陪伴。
- 月明万里长空:描绘夜空的宁静,反衬孤独。
- 只有怀人梦同:梦境中相聚,体现思念之深。
- 凉透罗衾独拥:强调孤独,表现内心的寒冷。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同梦,同梦”,强调情感的重复与强烈。
- 拟人:将蟋蟀拟人化,赋予其情感,增添诗意。
- 意象:使用“月明”、“罗衾”等意象,传达情感的丰富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孤独与思念,通过秋天的蟋蟀、明亮的月光以及凉透的被子,展现了诗人对离去之人的深切怀念和对爱情的渴望。这种情感在诗中通过简单的意象与细腻的描写得以升华,给人以深思的余地。
意象分析:
- 秋蛩:孤独与思念的象征。
- 月明:宁静与清晰,反衬内心的复杂情感。
- 梦:渴望与希望的体现,梦中相聚是对现实的逃避。
- 罗衾:象征冷清与孤寂,体现诗人的内心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昆虫是什么?
- A. 蟋蟀
- B. 蚂蚁
- C. 蜜蜂
- D. 蝴蝶
-
诗人在夜里苦吟的情感是?
- A. 寂寞
- B. 快乐
- C. 愤怒
- D. 疲惫
-
“凉透罗衾独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
- C. 满足
- D. 疲惫
答案:
- A. 蟋蟀
- A. 寂寞
- B. 孤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白居易《长恨歌》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对爱情的思念,但通过更为细腻的生活场景和情感波动,展现了女性特有的柔情。
- 白居易的《长恨歌》则通过历史故事展现爱情的悲剧,情感更加深邃与复杂。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俞樾诗词研究》
- 《清代文学与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