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

时间: 2025-01-01 16:15:23

隔花清漏沉沉。

又三更。

只恐夜寒指冷、罢调笙。

庭月满。

帘慵卷。

雁声声。

知否有人欹枕、梦难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隔花清漏沉沉。又三更。只恐夜寒指冷罢调笙。庭月满。帘慵卷。雁声声。知否有人欹枕梦难成。

白话文翻译:

隔着花丛,清冷的时光悄然流逝,已是三更时分。只怕夜寒刺骨,不能再调动乐器来奏乐。庭院里的月亮已经满了,帘子懒得卷起。听见雁声阵阵,你可知道是否有人在枕边难以入梦?

注释:

  • 沉沉:形容时间流逝的沉重,指夜深沉。
  • 三更:夜深时分,古代将夜分为五更,三更即为午夜时分。
  • 指冷:指的是寒冷的手,表示天气寒冷。
  • 调笙:指的是调试乐器,笙是一种古代乐器。
  • 庭月满:指庭院中月亮圆满,象征着圆满和美好。
  • 帘慵卷:形容心情懒散,不愿意卷起帘子。
  • 雁声声:指大雁的叫声,常用来象征思乡或孤独。
  • 欹枕梦难成:指侧着头睡觉,因心中有事而难以入睡。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的“月满”有月圆之象,通常象征着团圆、美好,而“雁声”则常常与思乡之情相连。雁在古诗词中常用以抒发离愁别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绶,清代诗人,其诗风以清丽著称,善于描绘细腻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生平经历丰富,作品多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反映了作者在深夜时分的孤独与思考,结合了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当时社会的氛围。

诗歌鉴赏:

《相见欢》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浓郁的情感,描绘了一幅深夜月明、孤独思念的画面。诗的开头“隔花清漏沉沉”,传达了时间在夜晚的静谧与沉重,给人一种幽深的感受。夜晚的寒冷与不安,令人难以安眠,诗人通过“只恐夜寒指冷罢调笙”表达了对乐音的渴望与无奈,似乎在诉说着一种无法言表的孤寂。

“庭月满”与“帘慵卷”相互映衬,月亮的圆满象征着美好的希望,但诗人却因懒散与疲惫而不愿去迎接,暗示了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而“雁声声”又引发了对远方的思念,雁鸣让人更觉孤独,令人想起可能远在天边的故人。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夜晚的宁静与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现实的感慨,也有对未来的迷茫,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隔花清漏沉沉:描绘夜色的静谧,时间在花影间悄悄流逝。
  • 又三更:强调时间已是深夜,表明一切都显得特别宁静。
  • 只恐夜寒指冷罢调笙:表达对寒冷夜晚的忧虑,不能再奏乐,暗示内心的孤独。
  • 庭月满:月亮的圆满象征着美好与团圆,但在此却带来一种无奈的反差。
  • 帘慵卷:传达出一种懒散与无力感,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疲惫。
  • 雁声声:雁声引起对远方的思念,加深了夜晚的孤独感。
  • 知否有人欹枕梦难成:表达对他人的关心与思念,暗示自己无法入睡的苦恼。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时间的流逝比作清漏,增添了诗的意境。
  • 对仗:如“庭月满”与“帘慵卷”,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通过“知否”引发对他人的关怀,使情感更加细腻。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夜晚意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在孤独中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内心的复杂情感,主题围绕着思念与孤独,展现了人对情感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美丽与短暂,暗示生命的脆弱。
  • :象征团圆与思念,常用来表达情感。
  • :象征远方与思乡之情,常引发对故土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又三更”指的是哪个时间段?

    • A. 凌晨1点
    • B. 午夜12点
    • C. 傍晚6点
    • D. 上午9点
  2. “庭月满”象征什么?

    • A. 寂静
    • B. 团圆
    • C. 雨水
    • D. 风暴
  3. 诗中提到的“雁声”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乐
    • B. 孤独与思乡
    • C. 愤怒
    • D. 寂寞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宋之问《月夜忆长沙》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袁绶的《相见欢》更侧重于抒发孤独与思念的情感,而李白的作品则在饮酒中寻求解脱与欢愉。两者在意象上都涉及月亮,但所表达的情感基调却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袁绶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