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史他年羡二疏,
功成脱屣向迷涂。
薄游竟后抛官约,
常愧都门长大夫。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上著名人物的羡慕与叹息。诗人感叹,历史上有二位“疏”人(即二疏,指的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王羲之的《十七帖》,在这里引申为有成就的人物),而我却在功成名就后迷失了方向。后半部分则表达了诗人放弃官场约定的无奈,以及对身为长大夫(高官)的自愧。
注释
- 青史: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典籍。
- 二疏:这里是指历史上著名的“二疏”——“王安石”和“苏洵”,也可以引申为有成就的人物。
- 脱屣:脱掉鞋子,寓意放下功名利禄。
- 薄游:指轻松的游玩。
- 官约:指官场的约定、规矩。
典故解析
“二疏”典故源于历史上著名的文人,他们以才华著称。诗中以此为引,表明诗人对才能的向往与自我反思。脱屣和迷涂则表达了对人生选择的困惑与不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补之,字允和,号山人,宋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擅长诗词,尤其以其豪放、清新见长。他的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晁补之的晚年,期间他经历了政治变迁与人生的起伏,这使得他对人生的反思更加深刻,尤其在面对功名与个人理想的矛盾时,产生了较为复杂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羡慕,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反思与无奈。开头两句提到“青史”和“二疏”,表现出对历史成就的向往与敬仰。而“功成脱屣向迷涂”则暗示了在追求功名的过程中,可能会失去自我,迷失方向。后两句则展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不屑与反思,透出一种对社会地位的质疑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整体而言,诗歌在对历史的回顾中,表现出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感慨,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青史他年羡二疏:表现了对历史上杰出人物的羡慕。
- 功成脱屣向迷涂:在获得成功后,诗人却感到迷茫。
- 薄游竟后抛官约:在轻松游玩后,诗人选择抛弃官场的约束。
- 常愧都门长大夫:诗人对自己的身份感到羞愧,反映出对自我价值的困惑。
修辞手法
- 对仗:首尾句相对称,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将历史人物的成就与自身的迷惘形成对照。
- 象征:青史象征历史的荣耀,官约象征社会的约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历史的羡慕与自我反思,展现了对官场生活的质疑与对理想追求的渴望,表达了在功成名就后所感受到的迷茫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史:象征历史的荣耀与成就。
- 二疏:象征才华与成就的人物。
- 脱屣:象征放下功名与追求自由。
- 都门:象征官场生活与社会地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二疏”指的是哪两位历史人物?
A. 王羲之和王安石
B. 苏洵和苏轼
C. 李白和杜甫
D. 以上均不正确 -
“功成脱屣向迷涂”中的“脱屣”意指什么?
A. 脱掉鞋子
B. 放下功名
C. 迷失方向
D. 不再回头 -
诗人对官场的态度是:
A. 羡慕
B. 不屑
C. 感激
D. 无所谓
答案
- D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李白《将进酒》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诗词对比
与晁补之的作品相比,杜甫的《登高》同样表达了对人生遭遇的感慨,但其情感更加沉重,反映了社会动荡和个人失落的双重主题。而李白则以豪放的姿态展示了对人生的洒脱,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晁补之传》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您深入理解《蔡州叔父金部挽歌辞五首 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