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符戊寅与无斁弟卜居缗城东述情》

时间: 2025-01-04 10:23:07

四海一居何处卜,北窗祗取见家山。

要无名利来心曲,便有园林世出间。

拙宦莫兴三黜叹,老归未厌百年闲。

先君余庆期之子,吾驾如今不可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四海一居何处卜,
北窗祗取见家山。
要无名利来心曲,
便有园林世出间。
拙宦莫兴三黜叹,
老归未厌百年闲。
先君余庆期之子,
吾驾如今不可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居住之地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诗人问道:四海之内,何处可以安身立命呢?我在北窗前只见到家乡的山影。若心中不再有名利的牵挂,便能在这园林之间找到人世的乐趣。即使我的官运不济,也不必为三次被贬而叹息;我已年老,反而不厌倦这百年的闲适。我的父亲留给我的余荫,我如今却无法回去享受。

注释:

  • 四海一居:四海为家,指无定居地。
  • 北窗祗取见家山:北窗前只能看到家乡的山。
  • 要无名利来心曲:要无名利之心,才能放开心情。
  • 拙宦:指官运不佳。
  • 三黜:三次被贬。
  • 老归未厌百年闲:年老后回归闲适生活,仍不感到厌倦。
  • 先君余庆:指父亲的遗德和庇佑。
  • 吾驾如今不可还:我如今已无法再回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补之(1053年-1110年),字仲明,号山人,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他在诗词、散文方面均有造诣,作品风格以清新、自然、富有哲理性为特点。晁补之一生经历了多次政治变迁,常常因直言不讳而遭到贬谪,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晚年,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家乡的思念。诗中表达了他对名利的淡泊态度,以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他在经历了官场的起伏之后,对人生的平和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居所、名利与闲适生活的思索,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哲理和对生活的感悟。开头两句通过提问引出主题,诗人以“何处卜”表达出对归属感的渴望与困惑,四海无定的流浪感使得他对家乡的思念愈发浓烈。接下来的“无名利来心曲”,则是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我超脱,表明诗人对名利的看淡与对心灵自由的向往。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提到自己年老后的归隐生活,虽然经历了官场的波折与三次被贬的悲叹,但他并不因此而感到沮丧,反而享受着闲适的生活。这种对于生活状态的积极态度,展示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由的珍惜。最后一句“吾驾如今不可还”更是道出了一种无奈与对过往的反思,表达了他对无法回到过去的遗憾。

整首诗在情感上由感慨转向平和,表现出一种成熟的哲学思想,充分展现了晁补之的文学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四海一居何处卜:表达对栖身之所的思考,问自己在四海之内哪里可以安居。
  2. 北窗祗取见家山:在北窗前只能看到家乡的山,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
  3. 要无名利来心曲:强调无名利之心的重要性,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
  4. 便有园林世出间:如果心无杂念,便能够在自然中找到乐趣。
  5. 拙宦莫兴三黜叹:既然官运不佳,也无需为三次被贬而感到悲伤。
  6. 老归未厌百年闲:年纪大了,回归闲适的生活,反而觉得乐在其中。
  7. 先君余庆期之子:提及父亲的遗德,表明自己对家庭的感怀。
  8. 吾驾如今不可还:无奈之感,叙述自己无法回到往昔的现实。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家山”比喻家乡的思念。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开头的提问方式,增强了诗的思考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名利的淡泊与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同时流露出对故乡的深情怀念。诗人通过对自身经历的反思,展示了对人生的理解与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四海:象征广阔的天地,寓意无定之地。
  • 家山:象征归属感和对故乡的思念。
  • 园林:象征自然之美,代表内心的宁静与乐趣。
  • 百年闲:象征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晁补之的字是什么?

    • A. 仲明
    • B. 逸舟
    • C. 天佑
  2. 诗中提到的“北窗”指的是什么?

    • A. 诗人的房间
    • B. 诗人的故乡
    • C. 诗人的朋友
  3. 诗人对名利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渴望追求
    • B. 轻视和淡泊
    • C. 不在乎

答案:

  1. A. 仲明
  2. A. 诗人的房间
  3. B. 轻视和淡泊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的作品,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泊船瓜洲》:王安石的作品,亦有对家乡的情感。

诗词对比:

  • 晁补之与王维:两者都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故乡的思念,但晁补之的诗更偏向于哲学思考,而王维则多描绘自然景观之美。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华诗词大辞典》
  • 《晁补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