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居士留我宿,虚堂照一灯。
如逢永平梦,仍对竹兰僧。
彷佛三无愠,间关百不能。
平明失檐溜,欢喜话金陵。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居士邀请我在他空旷的厅堂中住宿,只有一盏灯光照亮四周。仿佛像是在永平的梦中一样,依然与竹林中的僧人交谈。此时心中似乎没有任何愤懑,尽管彼此之间有很多无法沟通的事情。清晨时分,我失去了屋檐下的流水声,心中却欢喜地聊起了金陵的往事。
注释:
- 居士:指修行的人,通常是隐居的文人或道士。
- 虚堂:空旷的厅堂,象征清静、宁远的环境。
- 永平:可能是指某个安宁的地方或梦境。
- 竹兰僧:指住在竹林中的僧人,象征清幽和淡泊的生活。
- 三无愠:指内心没有愤恨、烦恼。
- 间关:指细微的联系或沟通。
- 平明:清晨,光明的时刻。
典故解析:
“永平梦”可能与古代的理想社会或安宁生活有关,借此表达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竹兰僧”则体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隐士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之仪,字子仪,号山叟,宋代词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而闻名。他的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和人际关系,常常反映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李之仪与友人相聚之时,表达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内心的满足。可以看作是对朋友情谊的珍视和对生活真谛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清新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与友人分享生活点滴的愉悦。开篇以“居士留我宿”引入,展现出一种温馨的友谊氛围。接着以“虚堂照一灯”描绘出幽静的环境,营造出一种安宁恬淡的气氛。诗人在这里不仅仅是在描述住宿的场景,更是在表达心灵深处的安宁与满足。
“如逢永平梦”一句,传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仿佛身处梦境一般,令人向往。此时他与“竹兰僧”的交流,象征着人和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接下来的“彷佛三无愠”,更是体现出一种忘却世间烦恼的境界,仿佛一切都是那样的轻松自在。
最后两句“平明失檐溜,欢喜话金陵”则展现了诗人对金陵的思念与赞美,金陵不仅是地理的存在,更是诗人心中美好记忆的承载。整首诗在轻松的氛围中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居士留我宿:居士愿意让我在他家留宿,表现出友好的邀请。
- 虚堂照一灯:空旷的厅堂里只有一盏灯光,充满了静谧和温暖的感觉。
- 如逢永平梦:仿佛置身于一个理想的梦境中,表达了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 仍对竹兰僧:继续与竹林中的僧人交谈,象征着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 彷佛三无愠:内心没有任何愤懑,体现了内心的平和。
- 间关百不能:尽管有很多无法言说的事情,但并不影响心灵的交流。
- 平明失檐溜:清晨失去了屋檐下的流水声,意指时光的流逝。
- 欢喜话金陵:愉快地聊起金陵的往事,展现出对故乡的深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永平梦”比喻成理想的生活状态。
- 对仗:如“虚堂照一灯”和“欢喜话金陵”形成对比。
- 意象:竹、兰、灯等意象营造出清新脱俗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宁静的环境和朋友之间的交流,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友谊的珍视,反映出诗人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灯:象征着温暖与希望。
- 竹:象征着高洁与坚韧,代表隐士的生活。
- 兰:象征着清雅与纯洁,体现诗人的高尚情操。
- 金陵:象征着故乡的美好回忆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居士”指的是: A. 学者
B. 修行者
C. 武士
D. 商人 -
“平明失檐溜”中“平明”意指: A. 白天
B. 晴朗
C. 清晨
D. 明亮 -
诗中提到的“竹兰僧”象征着: A. 友谊
B. 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C. 忍耐
D. 知识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山中问答》(王维)
诗词对比:
- 《居庸关》(王安石)与《朱希仲设榻温密与真》对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但前者更倾向于描绘自然壮丽,后者则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温情。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精选》
- 《李之仪诗词集》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