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道中抵莫投一客邸甚素雅主人喜客乃一善士为待至厚既别留此致谢》

时间: 2025-01-01 15:42:01

客绪如缲茧,山行似踏车。

方疑武陵宿,宛是德公家。

倾盖君何厚,论心我可嗟。

祗应从此别,去路隔云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客绪如缲茧,山行似踏车。
方疑武陵宿,宛是德公家。
倾盖君何厚,论心我可嗟。
祗应从此别,去路隔云霞。

白话文翻译:

客人离去的情绪像缠绕的蚕丝,
山间旅行就像在踏着车轮。
我曾怀疑自己是不是留宿在武陵,
宛如住在德公的家中。
你对我的款待是如此丰厚,
我心中不禁感慨唏嘘。
只应在此别离,
前路被云霞所隔。

注释:

  • 客绪:客人的情绪,指离别时的情感。
  • 缲茧:缠绕的蚕茧,形容情感复杂、纠结。
  • 武陵:指武陵源,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美好的归宿。
  • 德公家:指的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德高望重的主人。
  • 倾盖:指的是主人对客人的热情款待。
  • 祗应:只应,当只应该。
  • 云霞:象征着离别后的距离和无法逾越的障碍。

典故解析:

  • 武陵: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诗人用此典故来形容自己在主人家中的美好体验。
  • 德公家:指陶渊明作品中提到的德公,象征着高尚的品德与热情的接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之仪,字子仪,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与咏怀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他的诗风清新、隽永,常带有淡淡的忧伤和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李之仪一次游历茅山时,受到了主人热情的款待,感慨不已。诗中表达了对主人好客之情的感激以及临别时的依依不舍。

诗歌鉴赏:

李之仪的《茅山道中抵莫投一客邸甚素雅主人喜客乃一善士为待至厚既别留此致谢》是一首充满人情味的山水诗,展现了诗人与主人之间深厚的情谊。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离别时的复杂情感,既有对主人热情款待的感激,也有对即将分别的惆怅。开头用“客绪如缲茧”形象地描绘了离别时的缠绵情感,接着“山行似踏车”则展现了旅行的轻松与自在,暗含对生活的思考。

接下来的两句提及“武陵宿”和“德公家”,不仅引入了美好的理想境地,还增强了诗人对主人款待的感慨,让人感受到那种难以言喻的温暖与亲切。最后两句则是诗人的自我反省,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与不舍,同时也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多么珍贵。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思念,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客绪如缲茧:开篇即以形象的比喻表达离别时的复杂情感,缲茧暗示着纠缠不清的情感。
  2. 山行似踏车:描绘旅行的轻松与顺畅,似乎在享受这一过程。
  3. 方疑武陵宿:引入理想中的武陵,形成一种美好的回忆。
  4. 宛是德公家:与德公的家相比,体现了主人同样的热情与好客。
  5. 倾盖君何厚:感慨主人的热情款待,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6. 论心我可嗟:表达对这份情谊的感慨与珍视。
  7. 祗应从此别:揭示离别的无奈,而非心愿。
  8. 去路隔云霞:云霞象征着距离与隔阂,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客绪”比作“缲茧”,形象而生动。
  • 对仗:诗中句式整齐,对称美感强烈。
  • 象征:云霞象征着离别后的距离与无奈。

主题思想:诗歌整体表达了对主人的感激与离别时的惆怅,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与生活的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缲茧:象征着复杂的情感。
  • 山行:代表旅行的体验与心境。
  • 武陵:理想的归宿,象征着美好的回忆。
  • 云霞:象征距离与分离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客绪如缲茧”意指什么?

    • A) 旅行的愉快
    • B) 离别的复杂情感
    • C) 主人的热情款待
    • 答案:B
  2. “武陵”在诗中代表什么?

    • A) 旅行的地点
    • B) 理想的归宿
    • C) 诗人的故乡
    •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德公”是指?

    • A) 一位著名的诗人
    • B) 陶渊明的作品中高尚的主人
    • C) 诗人的朋友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李之仪与王维的山水诗均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前者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后者则着重自然的描绘与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宋词鉴赏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