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虚上人游天台
朱庆馀 〔唐代〕
青冥通去路,谁见独随缘。
此地春前别,何山夜后禅。
石桥隐深树,朱阙见晴天。
好是修行处,师当住几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一位修道者的情景。青空通向远方,谁能看到你独自追随的缘分呢?在这个地方春天前我们分别,哪座山上是夜晚的禅修呢?石桥隐藏在深树之间,朱红色的殿宇在晴朗的天上显现。这里非常适合修行,师父应该在这里住上几年。
注释
- 青冥:指天空或深邃的宇宙。
- 随缘:顺应命运或缘分。
- 春前:春天到来之前。
- 夜后禅:夜晚时的禅修,指修行的宁静时光。
- 石桥隐深树:石桥隐藏在深树之中,描绘环境的幽静。
- 朱阙:朱红色的殿宇,象征佛教的圣地。
- 修行处:适合修行的地方。
典故解析
“青冥通去路”可理解为追求自由与无拘无束的精神,反映了道教和禅宗追求的理想境界。天台山是著名的佛教和道教圣地,诗中提及的“师”指代的是修行者,强调了修行生活的重要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朱庆馀,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曾任职于朝廷,喜爱山水诗和禅诗。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以自然景物衬托心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送别一位修道者前往天台山时,反映出诗人对友人的祝福与对修行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表达送别情感的同时,也传达了对修行生活的赞美与渴望。诗的开头“青冥通去路”,既展现了宽阔无际的天空,又象征着人生的自由与追求。接下来的“谁见独随缘”,则引发读者对命运的思考,似乎在问:有多少人在追寻自己的缘分与理想?
“此地春前别”一句,表明了离别的时点,春天象征着新生与希望,而离别则让人感到惆怅。诗中提到的“何山夜后禅”进一步深化了对宁静修行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道教和禅宗理想的追求。
后面的“石桥隐深树,朱阙见晴天”描绘出一幅清幽的自然图景,仿佛在为修行者营造出一个理想的修行环境,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最后一句“好是修行处,师当住几年”,不仅是对修道者的祝福,也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渴望,希望能在此地修行,寻找内心的宁静。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青冥通去路”:青空延展,象征开阔的未来。
- “谁见独随缘”:独自追随缘分,强调个体的孤独与命运的不可知。
- “此地春前别”:春天来临之前的别离,象征着新的开始与旧的结束。
- “何山夜后禅”:探讨修行的宁静与深思。
- “石桥隐深树”:描绘环境的幽静,象征隐逸生活。
- “朱阙见晴天”:理想的修行空间,象征着光明与希望。
- “好是修行处,师当住几年”:强调修行的重要性,表达对修行生活的向往。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青冥”比喻广阔的天空,象征自由。
- 对仗:如“石桥隐深树,朱阙见晴天”,前后呼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送别的场景,表达了对修道生活的向往,对人生道路的思考,以及对命运的感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和修行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 青冥:象征自由与无拘无束的追求。
- 石桥:象征通向理想境界的道路。
- 朱阙:象征佛教的神圣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青冥”指的是什么?
- A. 深邃的天空
- B. 浅显的水面
- C. 繁茂的树林
-
“此地春前别”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庆
- B. 惆怅
- C. 疲惫
-
诗人对修行的态度是?
- A. 消极
- B. 渴望
- C. 无所谓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白居易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同样表现了送别的情感,但更侧重于描绘送别时的壮丽山河。而朱庆馀的诗则更为注重内心的修行与宁静,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主题。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