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陈处士书斋
朱庆余
结茅当此地,下马见高情。
菰叶寒塘晚,杉阴白石明。
向炉新茗色,隔雪远钟声。
闲得相逢少,吟多寐不成。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地方搭建茅草屋,刚下马就感受到高雅的情趣。
寒塘边的菰叶在傍晚时分显得清冷,杉树的阴影下白石显得格外明亮。
炉子旁新泡的茶色泽鲜艳,隔着雪听到远处的钟声。
悠闲的生活使得相逢的人少,吟诗却常常因思绪而无法入眠。
注释:
- 结茅:搭建茅草屋,表示隐居或乡居的生活。
- 高情:高雅的情趣,指诗人对环境的赞美与向往。
- 菰叶:指菰(也叫“芦苇”)的叶子,生长在水边,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 寒塘:指寒冷的池塘,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 杉阴:杉树的阴影,暗示幽静的环境。
- 白石:白色的石头,与阴影形成鲜明对比。
- 新茗:新泡的茶,形容茶的清新和美味。
- 隔雪:隔着积雪,表现出一种宁静的距离感。
- 远钟声:远处传来的钟声,增强了孤寂的氛围。
- 闲得相逢少:形容生活悠闲,遇到朋友的机会少。
- 吟多寐不成:吟诗的次数多了,反而常常因思考而无法入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庆馀,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隐逸的生活著称。他的作品常常描绘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反映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诗人隐居期间,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友人相聚的渴望。诗中描绘的环境清幽且富有情趣,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感受。
诗歌鉴赏:
《宿陈处士书斋》是一首描写隐居生活的诗,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诗的开头,“结茅当此地,下马见高情”,诗人以搭建茅草屋的方式来表达对隐逸生活的选择,展现出一种与世无争的高雅情趣。接下来的描写中,寒塘的菰叶与杉树的阴影,构成了一幅静谧的画面,给人以深远的联想。诗人用“白石明”点缀了这一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环境更加生动。
“向炉新茗色,隔雪远钟声”这一句,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闲适生活,他在炉边品茶,远处的钟声悠然传来,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宁静。最后两句“闲得相逢少,吟多寐不成”则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孤独感,尽管吟诗是快乐的,但过于沉浸于诗意中,反而导致了失眠,显示出独处的无奈与对人际交往的渴望。
整首诗在意象上丰富多彩,情感上深邃细腻,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隐逸生活的思考,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孤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结茅当此地:诗人选择在此地隐居,搭建茅屋,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下马见高情:下马后,立即感受到周围环境的高雅与情趣。
- 菰叶寒塘晚:描写傍晚的冷清,菰叶在寒塘边显得萧瑟。
- 杉阴白石明:杉树的阴影下,白石显得更加明亮,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向炉新茗色:炉边泡的新茶色泽鲜艳,象征着生活的静谧与美好。
- 隔雪远钟声:远处传来的钟声,增加了一份宁静的感受。
- 闲得相逢少:生活悠闲的结果是与人相逢的机会少。
- 吟多寐不成:吟诗的次数多,因思绪繁杂而无法入眠。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菰叶寒塘晚,杉阴白石明”,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美感。
- 比喻:将茅屋与自然环境相结合,构成隐逸生活的意象。
- 形象描绘: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传达出内心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隐逸生活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与渴望。诗人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出内心的宁静与孤独感。
意象分析:
- 茅屋:象征隐逸生活,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 寒塘:代表孤独与清冷,增强了诗中寂静的氛围。
- 新茗:象征生活的美好与简单。
- 钟声:象征时间的流逝,带来宁静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结茅当此地”是什么意思? A. 在这里搭建茅草屋
B. 在这里喝茶
C. 在这里打猎 -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隐逸生活的美好? A. 高山流水
B. 杉树与白石
C. 繁华市井 -
“闲得相逢少,吟多寐不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高兴
B. 孤独与思念
C. 忙碌
答案:1.A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隐逸生活的美好,通过自然景象传达出内心的宁静。与朱庆馀的诗相比,王维的作品更侧重于描绘秋天的景色,而朱庆馀则更多地关注于生活的细节与内心的感受。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