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王蔗芗明四首 其三》
时间: 2025-01-01 14:20:0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淩云妙笔制心裁,
香案趋班跻上台。
文藻空山常照眼,
肝肠劫火岂成灰。
枯桐入灶枉留尾,
玄鹤升天不复胎。
抛我衰残徒吊影,
八哀咏罢更添哀。
白话文翻译
诗的意思是:
用高超的笔法表达内心的情感,
在香案前,我小心翼翼地走上台。
空山的文采常常映入眼帘,
但经历了肝肠的痛苦,怎么可能不化为灰烬?
枯萎的桐树被烧入灶里,徒然留下残影;
玄鹤飞升上天,再也无法重生。
抛下我这衰老的身躯,徒然吊念着过去的影子,
在悲哀的吟唱中,哀伤愈加深重。
注释
- 淩云:高耸入云,形容笔法高超。
- 心裁:内心的构思和情感。
- 香案:香案,通常指供奉香火的桌子,这里象征文人的书桌。
- 文藻:文采和辞藻,指文人的才华。
- 肝肠:比喻内心的痛苦或情感。
- 劫火:形容灾难或痛苦的经历。
- 枯桐:枯萎的桐树,象征生命的衰败。
- 玄鹤:传说中的仙鹤,象征长生和重生。
- 八哀:指古代的八种哀伤的诗歌形式,表达哀痛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柄德,清代诗人,生于文人世家,擅长诗词,文风清新脱俗,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结合。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陈柄德为悼念已故朋友王蔗芗而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与人生无常的感慨,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变迁与文人对生命的思考。
诗歌鉴赏
本诗以深刻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逝去友人的追思与哀伤。开头两句,诗人以“淩云妙笔”自谦,同时表达自己的文学才华不及友人的感慨。接下来的“文藻空山常照眼”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传达了对友人文才的赞美和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随着情感的深入,诗人将自身的痛苦与友人的离去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深沉的悲伤。
“肝肠劫火岂成灰”,一句传达了生死无常的哲理,人生的苦痛如同劫火般无情,难以避免。接下来的两句,诗人通过枯桐与玄鹤的对比,象征生命的凋零与理想的追求,展现出对生死循环的无奈与思考。结尾部分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尽管吟唱着八首哀歌,但悲伤似乎更加浓厚,未能得到丝毫的慰藉。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象丰富,情感真挚,体现出清代诗人的风采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淩云妙笔制心裁:用高超的文学才华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 香案趋班跻上台:在书桌前小心翼翼地写作,体现了对文学的重视。
- 文藻空山常照眼:空山的美丽文采常常映入眼帘。
- 肝肠劫火岂成灰:内心的痛苦经历如同火灾,难以消失。
- 枯桐入灶枉留尾:枯萎的桐树被烧,徒然留下残影,象征生命的消逝。
- 玄鹤升天不复胎:飞升的鹤再也无法重生,象征逝去的生命。
- 抛我衰残徒吊影:抛下衰老的身体,徒然缅怀过去。
- 八哀咏罢更添哀:吟唱的哀歌未能减轻悲伤,反而更重。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和对仗。例如“肝肠劫火”中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的内心感受;“枯桐”和“玄鹤”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思考,诗人在悼念中感受到的孤独与无助,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哀伤的气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淩云:象征高远的志向和非凡的才华。
- 香案:代表文人墨客的生活环境。
- 文藻:象征文学的美丽与光辉。
- 肝肠: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挣扎。
- 枯桐:象征生命的衰败。
- 玄鹤:象征理想与追求的升华。
- 八哀:象征传统文化中的悲伤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所用的“淩云妙笔”是指什么?
A. 诗人的高超才华
B. 诗人对友人的赞美
C. 诗人的自我贬低
D. 诗人的生活环境 -
“肝肠劫火”中的“劫火”指代什么?
A. 伤痛的经历
B. 朋友的离去
C. 自然灾害
D. 文学创作 -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生命的希望
B. 逝去的友人和人生无常
C. 自然的美丽
D. 文学的成就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陈柄德的《挽王蔗芗明》更侧重于哀悼和对生命的思考,而李白的作品则更加强调孤独与自我释怀。两者在情感表达和意象使用上各具特色,展示了不同的诗人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李白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