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黍行》
时间: 2025-01-01 12:04:14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食黍行
作者: 王安石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周公兄弟相杀戮,李斯父子夷三族。
富贵常多患祸婴,贫贱亦复难为情。
身随衣食南与北,至亲安能常在侧。
谓言黍熟同一炊,欻见陇上黄离离。
游人中道忽不返,从此食黍还心悲。
白话文翻译:
周公的兄弟相互残杀,李斯的父子遭到满门抄斩。
富贵的人常常多灾多难,贫贱的人也难以自处。
人的身世随生活的起伏而变化,至亲的亲人又能常伴在身旁吗?
听说稻谷已经熟了,可以一起煮饭,忽然看到田野上金黄的稻穗。
游人中途突然不再回来,从此我吃黍米时心中感到悲伤。
注释:
字词注释:
- 周公:周公旦,周朝的政治家,以仁德著称,后世常用来比喻治理国家的贤良之士。
- 李斯:秦朝的丞相,因权臣之故,父子同遭冤屈,体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
- 夷三族:指满门抄斩,连带亲属都被杀。
- 黍:即黍米,古代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
- 黄离离:形容稻谷成熟时金黄色的样子。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周公和李斯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反映了权力斗争中的悲惨命运,暗指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是“变法派”的代表,主张改革以振兴国家。其诗风清新、直白,常关注社会现实与人情冷暖。
创作背景: 《食黍行》创作于王安石担任宰相期间,正值社会动荡与权力纷争,诗人用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及对时局的悲观情绪。
诗歌鉴赏:
《食黍行》是一首富含深刻哲理的诗作,通过历史典故和个人感受,展现了权力斗争带来的悲剧与人生的无常。开篇提到周公和李斯的悲惨命运,直指权力之争的残酷与无情。接着,诗人反思了人生的起伏,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皆难逃困境。尤其是“身随衣食南与北”,道出了人生的脆弱与不定。最后,提到“游人中道忽不返”,更是加深了对离别的无奈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整首诗运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人生的感慨,体现了王安石深邃的思想与对社会的敏锐观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周公兄弟相杀戮:历史典故,揭示权力斗争下的血腥。
- 李斯父子夷三族:权力的阴暗面,反映忠良之士的无辜。
- 富贵常多患祸婴:财富带来的不仅是荣华,还有可能的灾难。
- 贫贱亦复难为情:身处贫贱,亦难免遭受社会的冷漠。
- 身随衣食南与北:生活境遇变化无常。
- 至亲安能常在侧:亲人之间的陪伴并不可靠。
- 谓言黍熟同一炊:提到团聚的希望与温暖的家庭生活。
- 欻见陇上黄离离:对丰收的景象感到惋惜,象征着失去。
- 游人中道忽不返:人生的不可预测性,带来的孤独感。
- 从此食黍还心悲:每次吃黍米都会引发对往事的悲伤。
修辞手法:
- 对比:富贵与贫贱、团聚与离散的对比,增强情感的冲击力。
- 比喻:将“食黍”作为生活与情感的象征,升华了主题。
- 排比:通过排比的手法,突出了人的命运的无常。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对权力斗争造成的悲剧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亲情与人际关系脆弱性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周公、李斯:象征权力与政治的复杂性。
- 黍米:象征生活的温馨与团聚。
- 黄离离:象征丰收与失去的交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周公和李斯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富贵
- B. 权力斗争的悲剧
- C. 乡村生活
-
“身随衣食南与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生活的满足
- B. 对人生变化的无奈
- C. 对未来的希望
-
“游人中道忽不返”的意思是什么?
- A. 游人快乐地归来
- B. 游人途中消失
- C. 游人回忆往事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食黍行》与杜甫的《春望》均描绘了历史动荡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但王安石更侧重于个体的无奈和对亲情的珍惜,而杜甫则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对家国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王安石诗文选》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宋代文学研究》
这些资料将为更深入的理解提供有用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