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叔招不往》

时间: 2025-01-04 09:00:12

门前秋水可扬舲,有意西寻白下亭。

只欲往来相邂逅,却嫌招唤苦丁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门前秋水可扬舲,有意西寻白下亭。
只欲往来相邂逅,却嫌招唤苦丁宁。

白话文翻译:

在门前的秋水中,船只可以轻松地扬帆而行,我心中有意向西边去寻找白下亭。
只想在途中与旧友不期而遇,却又觉得招呼他人会让人感到苦恼。

注释:

  • 扬舲:扬起船帆,意指乘船出行。
  • 白下亭:白下亭是一个地名,可能指代一个美丽的风景区。
  • 邂逅:意指偶然相遇。
  • 丁宁:指的是招呼、呼唤的意思,这里有些许不情愿的感觉。

典故解析:

“白下亭”可能与当时的文化名胜有关,常作为文人雅士聚会之地。王安石生活在政治动荡的时代,诗中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自然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他对社交的矛盾心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以其改革思想和文学成就著称,是“变法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风清新,关注社会现实,常带有哲理性的思考。

创作背景:

《和叔招不往》创作于王安石与友人分别时,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自然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他在友谊与个人情感之间的矛盾。

诗歌鉴赏:

《和叔招不往》是一首抒情诗,展现了王安石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的开头以“门前秋水可扬舲”引入,描绘出一幅宁静的秋水画面,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这一意象不仅展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宁静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接着,诗人提出“有意西寻白下亭”,表达出自己想要去往白下亭的愿望,白下亭作为一个聚会的场所,象征着友谊和人际交往。在这里,诗人表现出对友人的渴望与思念,想要在旅途中与友人相遇,然而却又因“却嫌招唤苦丁宁”而感到犹豫,这种矛盾的心理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孤独。诗人在自然的美景中,寄托了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与反省,展现了他在友情与个人内心之间的挣扎。

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氛围,既有自然美的描绘,也有对人际关系的深思,展现了王安石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门前秋水可扬舲:诗人描绘了秋天的门前水面平静,适合划船,传达出一种闲适的氛围。
  2. 有意西寻白下亭:诗人有心向西去寻找白下亭,表现出对美好场所的向往。
  3. 只欲往来相邂逅:诗人希望在旅途中与友人偶然相遇,表达了对友谊的渴望。
  4. 却嫌招唤苦丁宁:然而,诗人又觉得招唤他人会让他感到苦恼,反映了他对社交的矛盾心理。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秋水”象征宁静的心境。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 拟人:通过“招唤”赋予了情感,使情节更为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水:象征宁静、清新,带有思念和忧伤的情感。
  • 白下亭:象征友谊与团聚,是人际交往的场所。
  • 邂逅:象征偶然与缘分,反映出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白下亭”象征什么?

    • A. 自然美景
    • B. 友谊与聚会的地方
    • C. 孤独的心情
  2. 诗人对社交的态度是?

    • A. 渴望与朋友见面
    • B. 感到苦恼和犹豫
    • C. 完全不在乎
  3. “门前秋水可扬舲”中的“扬舲”指的是什么?

    • A. 划船
    • B. 观景
    • C. 钓鱼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描绘了对亲友的思念情感。

诗词对比:

王安石与李白的作品都充满了对友谊的珍视,但王安石的作品更具思考性和哲理性,而李白则倾向于抒发豪情与浪漫。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展示了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包含王安石及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提供诗词的深度分析和背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