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沟行》
时间: 2025-01-19 15:53: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沟河边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
蕃马常来射狐兔,汉兵不道传烽燧。
万里鉏耰接塞垣,幽燕桑叶暗川原。
棘门灞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
白话文翻译
在白沟河边的边塞地区,年年都有送迎外族使者的事务。
外族的马常常来这里狩猎狐狸和兔子,而汉朝的士兵却不知如何传递烽火信号。
万里之外的农田与边墙相连,幽燕地区的桑树叶子在河原上显得暗淡无光。
棘门旁的灞河上,孩子们在玩耍,而李牧和廉颇这样的历史人物就不必再提了。
注释
- 蕃:指外族,通常是指北方的少数民族。
- 塞垣:边防的墙垣,指边界防御设施。
- 幽燕:古代对今河北一带的称呼,历史上常与战争和边境防御有关。
- 李牧、廉颇: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李牧是战国时期的名将,而廉颇是赵国的名将,常被用来象征英勇和智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推行新法,致力于政治改革,著有《资治通鉴》、《宋史》等。王安石的诗歌风格清新、深刻,注重现实主义,关心社会民生。
创作背景
《白沟行》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边疆民族关系复杂、战事频繁的年代。王安石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国防安全和边境事务的关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边疆的困境。
诗歌鉴赏
《白沟行》是一首描绘边塞生活和战争环境的诗,王安石通过对白沟河边缘的描写,展现了外族与汉族之间的复杂关系。诗中提到的“送迎蕃使年年事”,让人感受到当时边境的紧张与不安,外族的使者频繁出入,说明了民族关系的微妙。接下来的“蕃马常来射狐兔”,则暗示了外族的入侵和猎猎的威胁,而汉兵不知传烽燧,则表现出汉朝在边防上的无能与迷茫。
在后续的描写中,王安石用“万里鉏耰接塞垣”展示了农田与防线的紧密相连,寓意着边防政策与农业生产密不可分,反映出当时经济与军事的关系。而“幽燕桑叶暗川原”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贫瘠和凋敝,暗示了战乱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困苦。
最后的“棘门灞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进一步深化了诗的主题,象征着历史英雄的无奈与现实孩子们的无忧无虑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对历史英雄时代的缅怀与对当下现实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沟河边蕃塞地:描写边塞地区的地理位置,强调其作为汉族与外族交界的重要性。
- 送迎蕃使年年事:外族使者的频繁出入,反映了当时政治的复杂性。
- 蕃马常来射狐兔:外族的猎马入侵,暗示了安全隐患。
- 汉兵不道传烽燧:汉军对于边防的无能,凸显国家防御的薄弱。
- 万里鉏耰接塞垣:农田与边防的紧密联系,反映经济与安全的关系。
- 幽燕桑叶暗川原:自然环境的凋零,象征着战乱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 棘门灞上徒儿戏:对比历史与现实,表现出对英雄时代的缅怀。
- 李牧廉颇莫更论:历史英雄的无奈,强调现实的困境。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暗喻社会现实。
- 象征:历史人物象征着英勇和智慧的理想。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边塞生活的描绘,反映了社会动荡、战争的无奈与历史的沉重,表达了对国家安全和民生的深切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沟河:象征边境的地理位置,预示着汉族与外族的交接。
- 蕃马:象征外族的入侵与威胁。
- 桑叶:象征农业和乡村生活的困境。
- 历史人物:李牧和廉颇,象征着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白沟行的作者是?
A. 李白
B. 王安石
C. 杜甫
D. 白居易 -
"蕃马常来射狐兔"中的"蕃"指的是哪个群体?
A. 汉族
B. 外族
C. 农民
D. 士兵 -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有谁?
A. 屈原
B. 李牧、廉颇
C. 诸葛亮
D. 孟子
答案
- B. 王安石
- B. 外族
- B. 李牧、廉颇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出塞》(王昌龄):同样描写边塞生活和战争情景。
- 《夜泊牛津》(李白):表现游子思乡情怀的作品。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白沟行》与王昌龄《出塞》:两首诗均描写了边塞生活,但王安石更侧重于社会现实与民生困境,而王昌龄则更多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与豪情。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