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叶尚书赴永嘉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05 09:46:3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叶尚书赴永嘉二首 其一
洛蜀纷纷孰是非,
孤忠惟上与天知。
何曾后世无公论,
不愿明时有党碑。
去奉绣帘差足喜,
来调金鼎未为迟。
铃斋一穟柑香起,
细听中和乐职诗。
白话文翻译:
送别叶尚书赴永嘉,这首诗表达了对政治纷争的无奈和对忠诚的坚持。
洛阳和蜀地的纷争,无人能说清楚是非曲直,唯有忠心耿耿的我了解天意。
历史上难免没有公正的论断,我不愿在这个明白的时代留下党派的碑刻。
你去给绣帘奉承,心中虽不无欢喜;
你来调和金鼎,亦不会显得太迟。
铃斋中一片柑香飘起,
细细聆听那和谐的乐曲,仿佛在吟唱着诗篇。
注释:
- 洛蜀: 指的是洛阳和蜀地,古代中国的两个重要地区,常用以象征政治纷争。
- 孤忠: 指孤独的忠诚,意指诗人虽然孤身一人,但依然坚持自己的忠诚与信仰。
- 公论: 公众的公正判断。
- 党碑: 指的是历史上因党派争斗而留下的铭刻,表示对政治派系的反感。
- 绣帘: 精美的帷幕,象征权贵的享乐。
- 金鼎: 古代用于烹饪的鼎器,象征权力和地位。
- 铃斋: 诗人设想的一个地方,可能是指某个雅致的环境。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 刘克庄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政治的敏锐观察而闻名。他的诗风多变,既有豪放也有婉约,常反映时代的困境与个人的情感。
-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政治动荡时期,作者通过对好友的送别,表达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与忠诚的坚持。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洛蜀纷争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对忠诚与公正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便呈现出一种困惑与无奈,面对时代的动荡,诗人感到孤独无助。尽管历史上难免有不公的评价,诗人依然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愿意在党派纷争中留下痕迹。后半部分的描写则转向了对友人出行的祝福,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诗中使用的比喻和意象,如“绣帘”和“金鼎”,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也寓意着对权力与名利的淡漠。整首诗在情感上既有忧虑,也有希望,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渴望与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洛蜀纷纷孰是非: 描述了洛阳与蜀地之间的政治争端,表达对纷争的无奈。
- 孤忠惟上与天知: 表达诗人孤独的忠诚,唯有天地知晓他的心意。
- 何曾后世无公论: 质疑历史上是否有真正的公正评价。
- 不愿明时有党碑: 表达对当时政治氛围的不满。
- 去奉绣帘差足喜: 对友人的祝福,表示虽有欢喜但心中依然有所牵挂。
- 来调金鼎未为迟: 友人回归的期待,暗含对未来的美好愿望。
- 铃斋一穟柑香起: 描绘了一个优雅环境,传达了生活的美好。
- 细听中和乐职诗: 诗人对文学艺术的执着与热爱。
-
修辞手法:
- 比喻: “绣帘”与“金鼎”分别象征权力与享乐,突出诗人对这些的反思。
- 对仗: 整首诗在句式上具有对称美,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忠诚与公正的追求,反映出对政治纷争的无奈与对理想社会的渴望。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洛蜀: 象征历史的纷争与复杂。
- 孤忠: 代表诗人的坚守与信念。
- 绣帘、金鼎: 体现权力与享乐的对比,表达对物质的超然态度。
- 铃斋: 代表一种理想的生活环境,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洛蜀”指的是哪个地方?
A. 南北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 诗人对党碑的态度是?
A. 赞同 B. 反感 C. 忽视 D. 崇拜 - 诗中“孤忠”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孤独 B. 乞求 C. 忍耐 D. 期待
- 诗中提到的“洛蜀”指的是哪个地方?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夜泊牛头》李白
-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同样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但更多是对个人命运的感伤,而刘克庄的诗则更侧重于对政治忠诚的坚持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